近期举办的“考古北京(2024)——北京市最新考古研究成果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公布了目前本市部分考古项目的新发现。其中通州区路县故城遗址内的一口汉代水井中发现了人类遗骸。 目前,通州路县故城遗址发掘出200余座汉代水井,其中J20内发现多具人类遗骸,...
路县故城遗址是2016年城市副中心建设前期考古勘探时,发现的西汉遗址,获评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该遗址以汉代路县城址为核心,城址内外发现了与县城同时期的房址、窑址、水井、道路和灰坑等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遗存。 其发现将通州建城史,至少提前到了2200年前的西汉初期,它也是目前所知通州地区最早且唯一的...
路县故城遗址南护城河以南的考古现场,将是未来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的所在地。而根据考古现场发掘情况看,两汉时期路县故城作为当地治所的时候,这片区域是集居住和手工业作坊功能于一体的区域,现场发现了大量的水井。标注J13的是一座西汉早期的井,这一时期井是以木圈井为主。这个井是方形的,根据推测,当时打井时...
城址外围400米至500米的范围内,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相当数量的与县城同时期的房址、窑址、水井、道路和灰坑等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遗存,并出土了大量的文化遗物,构成汉代路县县城近郊遗址区。 2017年,市政府正式批准对路县故城遗址进行原址保护,在沉睡的汉代古城上兴建一座遗址公园,并配套设立博物馆。 那些遗迹 千年古井...
路县故城遗址位于通州区南区,距离北京市中心大约40公里。这里是中国古代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之一,也是历史上繁华热闹的商贸集散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十三号水井(J13)是该遗址的一处重要水利设施,发掘该水井有助于研究古代水利系统和经济发展。 二、发掘概况: 考古发掘工作于2021年初启动,历时约两个月。在该期间...
在这座古城内,考古人员实现了多个“首次”。如路县故城城郊遗址东汉水井中发现的木、竹简牍及植物考古发现的水稻,在北京地区均属首次。 东汉时期水稻的发现,充分说明了通州在东汉时期水网纵横、适宜种植水稻,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东汉时期“路县”改称“潞县”。“受保存环境、条件的限制,木简、木牍在北京的遗址中出土...
在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通州考古工作站,保存着近年来考古发掘出土的千余件陶器、铜器、玉石器等,该院研究馆员孙勐介绍,路县故城遗址首次集中发掘出土大量带有战国、西汉时期陶文的各类器物,是北京地区出土陶文器物最多的遗址。陶窑、水井与房址;冶铁炉、水井与灰坑等遗迹的共时存在、空间分布和功能组合与互补,为了解、...
近期举办的“考古北京(2024)——北京市最新考古研究成果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公布了目前本市部分考古项目的新发现。其中通州区路县故城遗址内的一口汉代水井中发现了人类遗骸。 目前,通州路县故城遗址发掘出200余座汉代水井,其中J20内发现多具人类遗骸,...
北京市通州区路县故城遗址十三号水井(J13)考古发掘简报 北京市通州区路县故城遗址十三号水井(J13)考古发掘简报 近期,在北京市通州区路县故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中,我们发现了一座名为十三号水井(J13)的重要文化遗迹。该水井的发掘对于研究古代水利工程、社会经济及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以下为该发掘简报。
路县故城遗址是2016年城市副中心建设前期考古勘探时,发现的西汉遗址,获评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该遗址以汉代路县城址为核心,城址内外发现了与县城同时期的房址、窑址、水井、道路和灰坑等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遗存。 其发现将通州建城史,至少提前到了2200年前的西汉初期,它也是目前所知通州地区最早且唯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