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路内精准的展现了,在时代背景与环境的更替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转换,相互猜疑、告密到相忘于岁月,也有亦步亦趋的和谐到个人意识觉醒后的报仇雪恨。这些小人物的不见血的恩仇虽隐忍于生活之下,却是人生主要的记忆。后的结果,谁也不会知道。普通人的生死起伏只会湮没在时代中,我们唯有活得比我们生长的时代更...
第二本,路内的《慈悲》。小说中弥漫着苯酚的“毒香”和骨胶的“腐尸臭”,这些气味仿佛渗透进了工厂和那个时代的每一个角落。这些气味,既是物质的,也象征着更深层次的“本质”。人的生死荣辱、命运际遇,似乎都被这些“家底”所摆弄。因为这种“随意性”,产生了许多临时的法则、空隙和起落。这些让人在失控和无序...
“我想写一种中国式的善良,甚至价值观不是很高明的善良。”路内说,他写着写着,又担心自己把善良庸俗化,“我反过来想到一个问题,慈悲这个东西其实没有理性,它和我们追求的正义是不一样的,但它仍然在道德上具有一定的作用。”对于这段历史,路内认为,普通人选择了遗忘,知识分子选择了原谅,但事实上,没有人真的忘记。
五十多年后,这个发生在安徽乡下的小故事被作家路内写进长篇小说《慈悲》,这部小说在2016年1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小说里小孩的原型,正是路内本人的岳父。3月5日下午,在位于上海市中心的思南公馆,路内为听众带来了一场名为“私人历史的文学重塑”的读书会,作为嘉宾出席的是《收获》杂志副主编钟红明和编辑走走。
和“追随三部曲”一样,《慈悲》也把背景放在了化工厂里,但不同的是,这次路内书写的是父辈的故事。《慈悲》全书不长,只有12万字,但故事的时间跨度却很长,从主人公水生12岁逃难开始,一直写到50年之后,他回到当年与爸爸和弟弟走失的江岸边,与失散多年的弟弟重逢。这50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而飞速的变化。从59...
慈悲,水生十二岁那年,村里什么吃的都没了。水生的爸爸在田里找到了最后一根野胡萝卜,切开了给一家四口吃下去。水生的爸爸说:“再不走,全家饿死在这里了。”水生的妈妈牵着水生,水生的爸爸背着水生的弟弟,去城里投靠叔叔。自此,水生的父母与弟弟生死不知。二十岁那年
📖《慈悲》——路内笔下的生活与信念 “人都是挣扎着活下来的。” 《慈悲》这本书,真的是让人心酸。书中的每个人物都经历着艰难的生活。水生一家因为饥荒,不得不分开去城里投靠叔叔,但最终只剩下水生一人;明知苯酚致癌,却为了生计不得不进入苯酚车间;工人之间为了补助相互猜疑、告密,勾心斗角;师傅为了十六块...
看了路内的《慈悲》,突然间不知道什么是慈悲,只留下满心荒凉。 故事从“文革”讲到改革开放,这是一段特殊的过度时期,无所谓好人坏人,奸臣忠臣,都是为了活着,可是活着也就是那么的难。 故事涉及人物有很多,主要有水生、根生、玉生和重生这几个人在化工厂影响下工作和生活的故事。为了生存,为了活着,他们咬碎了牙...
方方的《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与梁鸿的《出梁庄记》展现了新世纪乡村青年进城生活的艰辛,此次70后作家路内的《慈悲》描述的则是当代城市工人群体的生存困境,这在一个乡土文学占据主体位置的文学谱系中,尤为可贵。 《慈悲》讲述了曾经的饥荒悲剧,书写了当代城市工人的生活困境,更以锋利的笔触刻画出这一群体的精神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