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内 2023-12-23 00:21 来自微博网页版 转发微博 @新京报书评周刊 【美国新锐作家亲自下场当水军,被出版社解约】近日,美国新锐科幻作家凯特·科瑞恩(Cait Corrain)在线上读书社区“好读网”(Goodreads)申请多个虚假账号,并在多位作家的作品页面打“一星”。美国出版商在得知此事后宣布取消原定2024年5月出版...
路内对自己的写作范畴非常明确,他把这称为作家的“本分”,把本分的东西做好就行。十年了,路内还在写十七八岁年轻人的故事,“觉得比我大的人都无聊死了,不值得写。”提到他写的总是低于自己年龄的故事,他恍然般附和:“说的也还真是,我年龄一天天地往上涨。”但路内并不觉得自己反反复复写这一段看似同质的故事...
路内用了十年的时间创作了今天我们读到的“追随”系列,最早的第一部是《少年巴比伦》,2007年时在《收获》杂志上发表,算一算路小路来到读者中间已经有16年的时间。路小路打动我们的是他的真诚和浪荡,还有身在迷盲之中依然视死如归的爱和冲撞。所以很多时候开口谈论路小路,我们感觉在谈论自己的青春。刘欣悦分享...
路内:这挺有意思的,《巨猿》本身就是在长篇小说里转述的一个短篇小说,它不是《雾行者》的一个故事的片段和过程,它是《雾行者》里端木云读到的另一个虚构的人写的短篇小说。它是这个长篇里的一部分,但它同时也是突出的一部分,它像突出来的地方,所以可以被单独拿出来。我们可以说《巨猿》像故事梗概,它是...
与路内此前的创作不同,“年代”的标记转变为“年龄”,叙事因此进入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这是另一重意义上的个人经验,它的存在不取决于同时代经验之间的关联,而是对内心世界的挖掘。但即使是向内,人物也并没有给读者提供内在的安顿。路内通过不可靠叙事建立了一个悖反的人物,他不断地回忆,又怀疑着记忆,他...
路内:有一种文学观认为小说里必含有作者的自我,阶级的,性别的,心理学的。照理说,不但可以看到作者的内心,还能看到作者的爹妈是什么出身。这研究法挺有意思的,属于作弊的算命法,是带有评价者自身经验的推理和瞎蒙。它很容易庸俗化,比如评价别人内心渣或婊。也可能是话语本身在庸俗,以至于用庸俗的方式去解释...
路内:书是2021年10月写完的,当时意识到“告别”和“一切”这两个词都不好解释,放在一起更容易误读。这是一种姿态,但不一定是真实的姿态。界面文化:那你担心这种误读吗?路内:不太担心对于题目的误读,即使有人认为“告别”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托词,那也可以。主要问题在内容方面,写这本书之前就被业内批评...
张怡微说,路内在小说中讲述1980年代的故事时,就好像玩了个文学的魔术,还原了当时的生活场景,即使读者并未经历过那个年代,也会相信他笔下故事的真实性。张怡微成长的年代是上世纪90年代,对于80年代的生活,都是从文学和纪录片中了解到的。她说到在《花街往事》的后半部分,出现了很多流行符号,都是那个年代的...
路内是上海市作协专业作家,不用去坐班。但疫情带来的种种明显影响到他,“生活什么的都还好。就是写不出小说。当外部世界的人忙忙碌碌,过着正常生活,我也能平静下来坐在家里写点自己的东西。但如果社会上普遍有焦虑感,对我有心理上的影响。”将生活、观察、回忆、思索写成一个一个长篇小说,写多了,路内...
路内:工作经验多,写一些人物和场景会更准确;但如果作者过度依赖自己的职业经验,那肯定是因为受的文学教育不够好。写小说和职业经验没有必然关系,作者总是宣称自己干过很多职业,是件不大入流的事儿……一个现实主义的小说,牵涉到很多人物。好多年前,出版《少年巴比伦》的时候,有人当面评价,“你这小说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