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汝愚字子直,汉恭宪王赵元佐的七世孙,居住在饶州余干县。 赵汝愚的父亲赵善应,字彦远,官职至修武郎、江西兵马都监。他性格纯朴孝顺,父亲生病时,曾刺出自己的血和药给父亲吃。母亲害怕雷鸣,他每次听到雷声就披衣到母亲房间陪母亲。曾经在一个寒冷的夜晚他从远处回家,随从们将要扣门,赵善应于是阻止说:“不要...
更要命的是,赵汝愚的宗室身份成了他的软肋。韩侂胄抓住这一点,在朝廷中散布“同姓居相位,势必影响社稷安定”的言论。这个说法很快传遍朝野,让赵汝愚陷入了被动。经过一番激烈的政治斗争,赵汝愚最终被罢免了丞相职务。他被贬到远离京城的永州。在前往永州的路上,他因病不得不在衡州停留。在衡州期间,赵汝愚不仅...
赵汝愚出身于宋朝宗室,为汉恭宪王赵元佐七世孙。父亲赵善应,字彦远,官至修武郎,江西兵马都监。赵汝愚为人孝悌,讲仁义,当时人都称之为古君子。赵汝愚出生于这样的家庭,很早就胸有大志。他经常说:“丈夫得汗青一幅纸,始不负此生!”乾道年间,他参加进士考试,获取第一,授以宁国军节度使判官,后召任试馆...
但是,赵汝愚本身也有两个致命缺陷,首先,他是宋代宗室,他天然具有威胁皇权的资本,极容易受到皇帝猜忌。这是赵汝愚最终被罢相乃至身死的根本原因。其次,赵汝愚本人过于迂阔,不通权变,过度任用道学家集团,反而引起了韩侂胄等人乃至宋宁宗的不满,这是赵汝愚人生悲剧的直接原因。参考文献 1. 冯会明.定策扶危的宋代...
赵汝愚与工部尚书赵彦边等密谋,决定派遣知閤门事韩侂胄代为内禅,迫使光宗退位。赵扩继位,即位为宋宁宗,实现了顺利的皇权交接,为南宋的稳定和和平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赵汝愚因此功绩被封为右丞相,与留正一同辅佐政府,共同肩负国家的大任。然而,政治斗争的阴云很快笼罩了赵汝愚。韩侂胄因功高而得宠,成为光宗皇帝...
赵汝愚是宋太宗赵光义八世孙,自小就有济世安民的远大理想,史书记载他“学务有用,常以司马光、富弼、韩琦、范仲淹自期”。公元1166年,26岁的赵汝愚高中状元,从此开始了他的从政生涯。靖康之变后,赵汝愚深感家国破碎,身为宗室,有重振山河的重任,所以立下大志。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大丈夫留得汗青一幅...
赵汝愚,南宋右丞相。他是当时能够影响朝廷政局的风云人物,余干十大历史名人之一。人们对赵汝愚的了解知之甚少,现在告诉大家关于他鲜为人知的一些历史事实,以便大家对他有更深、更清晰的了解。 一、赵汝愚是哪里人?赵汝愚(1140——1196年),字子直,生于浙江嘉兴府崇德洲泉(今桐乡市洲泉镇),其祖父赵不求监余干酒税而...
韩侂胄以拥立之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奖赏,主要由于赵汝愚的阻拦,他因怨生恨,开始千方百计谋除赵汝愚。 韩侂胄利用宁宗的信任,先后利用内批方式,让宋宁宗罢免赵汝愚集团的一批理学家官员,然后以宗室不得为相的祖宗之法攻击赵汝愚,并让人上书诡言赵汝愚对皇位有想法,使得宁宗对赵汝愚产生猜疑。
这个两宋乃至华夏历史上罕见的宗室状元、宗室宰相,叫赵汝愚。此人的先祖是太宗赵光义长子赵元佐,传至他时已经是第七代。南宋初年其家从中原先迁至浙江崇德、后又迁江西饶州余干,虽然还是在册宗室,却与皇室关系疏远。赵汝愚自幼聪颖、胸怀大志,知道只有走科举入仕之路,才能有望青史留名,所以埋首经义、发愤读书,...
赵汝愚(1140--1196),字子直,饶州余干人,宋代汉恭宪王元佐七世孙。卒于宋宁宗庆元二年。宋建炎(1117—1130),迁居崇德县洲钱(今桐乡市洲泉镇)。父应善,字彦远,性孝悌,工诗翰,官至江南西路兵马都监。早有大志。擢进士第一,签书宁国事节度判官。召试职馆,除秘书省正字。历迁集英殿修撰,帅福建。绍熙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