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拒绝农业专家的建议,一意孤行的在全国推广玉米,玉米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张又挤占了其他作物的种植面积。结果导致许多地区的玉米因水土不服大量减产,原本的冬小麦等作物因种植面积急剧萎缩,民众的口粮都成了问题,玉米运动彻底失败。赫鲁晓夫因此被民众嘲讽为"古古鲁沙",即俄语里的"玉米棒子"。总体而言,赫鲁晓夫对...
访问期间,他参观了爱荷华州以种植玉米而出名的加斯特农场,农场主还给他介绍了很多杂交方面的技术常识,在农场主手牵手的引导参观下,北美洲辽阔的大平原让赫鲁晓夫心情激荡,一望无际的丰收景象也深深震撼了赫鲁晓夫的内心。除此之外,赫鲁晓夫还发现美国畜牧业之所以如此兴旺,是因为玉米的高产。赫鲁晓夫自己得意的算过一...
有个出身乌克兰工人家庭的人,凭借玉米当上了苏联的最高领导,可后来也是因为玉米,从高位跌落,还被苏联老百姓取了个外号叫古古鲁沙,意思就是玉米棒,这人就是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可是作为能被载入史册的苏共中央第一书记,那政治领导能力肯定是很强的。可为啥他会因为玉米,被大家不停吐槽呢?他跟玉米到底有啥关系...
赫鲁晓夫固执地认为,玉米不但能解决粮食问题,还能给畜牧业带来革命。全面推广玉米种植,人有吃不完的粮食,牛羊鸡鸭就有充足的饲料,快速繁衍,这么一来,肉也吃不完,一个箭步迈入“牛肉炖土豆”的共产主义。1959年9月,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邀请赫鲁晓夫访美。参观衣阿华州一望无际的玉米种植农场,赫鲁晓夫被他们遥遥...
晓夫刚当上头儿,瞧着苏联别的地方粮食紧缺,心里琢磨着得趁热打铁,打算把种玉米这事儿,在整个苏联都给铺开。因为工作表现出色,赫鲁晓夫被斯大林,也就是列宁身边的重要人物,相中并提升为政治局的一员。打那以后,他的政治路子就越走越宽了。斯大林掌权后,赫鲁晓夫也跟着水涨船高,职位不断提升。不过,斯大林...
来源:新潮沉思录 赫鲁晓夫作为苏联领导人,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很多人都能津津乐道的说出他热爱种植玉米,在联合国开会拿皮鞋敲桌子的故事,还因此有了一个外号“玉米帝”。不过说起来在苏联和后来的独联体国家,“玉米人”(КУКУРУЗНИК)这个外号也一直伴随着他。赫鲁晓夫时代的政治宣传画,第一幅图写...
站在历史的角度看,赫鲁晓夫搞玉米运动的确是出于好的动机,而且客观上讲,赫鲁晓夫时代的粮食问题比起斯大林时代那可是好太多了,所以也不能说这玉米运动是完全失败的。它的结果一言难尽,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赫鲁晓夫不顾客观条件强行往下指派任务的作风,而在苏联的体制下,如此“不顾客观条件”和“强行指派任务”那是典型的特...
为了推广玉米种植,赫鲁晓夫经常下基层,亲自向基层农业领导人灌输“玉米思想”,并给积极配合工作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重奖。 一时间,不分东西南北、不分气温高低、土壤肥瘠,甚至都不问种子够不够,肥料够不够,种植技术会不会,反正按照领导的指示,干就完了。
许多地区根本不适合种植玉米,而官员们在执行中不断出错,最终导致颗粒无收。赫鲁晓夫的理想被无情地碾碎,这场农业实验成为他政治生涯的滑铁卢。转眼来到现代中国贵州,孙志刚正面临另一个玉米的挑战。与赫鲁晓夫不同,孙志刚选择了另一条路。2015年,他成为贵州省委书记,决心实施“玉米革命”,不过这次是减少种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