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金走龙应为道教投龙祭祀仪式中所用的法器,反映了唐代道教外丹术的兴盛,为研究唐代道教提供了实物资料,也充分展示了工匠们丰富的艺术想象和创造力,体现出盛唐时的精神面貌。🔩 制作技术: 唐赤金走龙应为工匠用金条先掐编出身体,然后插上尾巴和角,最后用錾子錾出鱼鳞纹的装饰。🤔 文物争议: 赤金走...
龙通常是皇家专属纹饰,因此赤金走龙的拥有者有可能是一位唐代皇亲。与文物出土地点及时间最吻合的是邠王府的主人邠王李守礼(武则天之孙)。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赤金走龙的主人应该是生活在唐德宗时期(公元780-805)一位官位显赫的租庸使刘震。宋代《太平广记》曾记载,公元783年,长安城爆发了著名的泾原兵变,为了躲避...
每天认识一个文物:赤金走龙 别名:赤金走龙 所属年代:唐朝 类别:金银器 馆藏地点:陕西历史博物馆 赤金走龙为一组小金龙,现存6条,金龙为四足站立状,长吻细颈,颈部弯曲呈S形,尾部由粗到细,尾端短而回勾,头顶用细金条焊接成弯曲的双角,四肢与躯体也是焊接而成。其以黄金为主要材质,经过千锤百炼,呈...
赤金走龙为唐代文物,1970年在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赤金走龙为一组小金龙,现存6条,最高的2.7厘米,最矮的2.1厘米,每条小金龙重约4克。金龙为四足站立状,长吻细颈,颈部弯曲呈S形,尾部由粗到细,尾端短而回勾,头顶用细金条焊接成弯曲的双角,四肢与躯体也是焊接而成。金龙...
赤金走龙就是其中的一组 它们身高约2厘米 身长约4厘米 体重只有4克 在中国 龙往往被塑造得非常高大 这里的龙为什么如此精致且小巧呢? 跟随《如果文物会说话》一探究竟 策划:万方 丁秀玲 执行策划:袁晗 史梦 编导:别培辉 郝云菲 拍摄:王智超 李景薇(实习) ...
这组赤金走龙是唐朝的文物,1970年,在西安南郊何家村一家农户的地窖里被发现。被发现时,它们站立着一只盛有液体的精美银罐中的一片漂浮金箔上。因为有银罐的保护,1000多年的光阴并没有在这些小金龙身上留下任何痕迹。它们体量小巧,通高2.1—2.8厘米,长4.1—4.3厘米,做工异常精致生动。它们身材纤细,...
赤金走龙为唐代文物,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唐赤金走龙为一组小金龙,最高的2.8厘米,最矮的2厘米,身材纤细,阔嘴伸颈,头顶双角,折曲于脑后,圆眼深目,两唇张开,颌腮部位饰长鬃纹样颈弯二曲,身上鼓,尾下拖,末端上卷,除脊背和尾脊有长鬃纹样外,满身皆饰深凹的网点纹,为饰片...
赤金走龙,国家一级文物。 年代:唐 出土:1970年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的唐代窖藏 现存:#陕西历史博物馆 ·珍宝馆 金龙很小,身高2cm、身长4cm,龙的须髯、齿状鬣毛、鳞片却清晰可见,采用的是錾刻手法,即使用特制的錾子在金属表面刻画图案,足见工艺之深。 赤金走龙原有12条,不幸被偷走6条,剩下的这6条神情和形态...
赤金走龙的制作过程繁复,工匠们先用金条掐编出身体,然后插上尾巴和角,最后用整子藝出鱼鳞纹的装饰。短短4厘米的身长,融合了金丝编结、金粒、篓刻等多种精湛工艺,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 珍贵价值 赤金走龙不仅是工艺美术的杰作,更是历史的见证。它出土于盛唐时期的宝藏中,承载着千年的灵气,相信会给拥有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