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赤水河中下游地区,是黔北通往川渝的重要门户和贵州省最大的通江口岸,赤水气候温和湿润,土壤类型多样。赤水丹霞境内森林覆盖率高达82.77%,生长着楠竹、慈竹等300余种竹类,132.8万亩竹林,拥有“中国竹都”的美誉。 02 竹编 赤水竹编,这一古老的民间...
赤水竹编,这一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在赤水河畔的土地上得以传承与发扬。据史籍记载,自赤水先民定居于此后,便开始利用当地丰富的竹资源,编织出篮、筐等日常用品,以存放粮食和食物。这些竹制品不仅成为赤水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见证了这片土地的沧桑变迁。到了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福建上杭人黎理泰将...
赤水竹编以平面竹编最具特色,平面竹编代表作品有:《赤水古城图》《隐形观音》《神奇赤水》《百子图》等。立体编织结合平面编织技艺,通过严格的选料、加工、染煮等工序精工细做,造型奇巧逼真,格调高雅。立体竹编代表作品有:竹丝扣瓷、竹编水杯、竹编包、竹编首饰、...
赤水竹编起源于先民时期,当赤水先民在赤水河畔定居后,便开始利用丰富的竹资源,编织出篮、筐等器具用于存放粮食和食物。这些竹制品不仅成为了赤水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见证了这片土地的沧桑变迁。在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福建上杭人黎理泰将易于编织的楠竹品种引入赤水,极大地推动了赤水竹编的发展。从此...
在赤水,竹编工艺主要分为平面竹编和立体竹编两大类。平面竹编主要用于制作书画、挂饰等,而立体竹编则更注重造型和实用性,如竹篮、竹筐、家具等。每一种竹编作品,都凝聚着匠人们的心血和智慧。 平面竹编:书画与艺术的结合 平面竹编是赤水竹编的一大特色,它将传统的书画艺术与现代竹编技艺完美结合,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竹...
据手艺人肖晴介绍,赤水竹编的制作工艺十分考究,包含多达28道繁琐而精细的手工工序。制作过程中,需精心挑选1至6年生的野生竹作为原料,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加工,如去除外皮、煮制、染色等,最终制作出各式精美的竹编作品。记者亲身体验竹编编织技艺在肖晴的指导下,记者亲自尝试了竹编的编织技艺。肖晴详细介绍了平面竹编...
全国人大代表杨昌芹是贵州“赤水竹编”非遗传承人,近些年,她将非遗传承与乡村全面振兴紧密结合,不断在传统手艺与现代审美中寻找融合发展之道,古老的竹编在她的手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随着一件件竹编产品从贵州深山走向国际市场,杨昌芹带动起来的竹编产业让身边的群众在家门口增收致富。今年全国两会,她的建议围绕推进乡村...
2月24日下午3点,小雨,推开牵手竹艺公司一楼竹编加工室的门——操作台桌上桌下,被成摞的楠竹条“包围”。灯光把室内照得通亮,24岁的王从芳坐在采光最足的角落,小心翼翼将竹条嵌入,专注地为手中的竹制茶杯进行最后的收尾工序。赤水竹编工艺品。张弘弢 摄 这家坐落于贵州赤水河畔的两层楼房,四周被茂盛的...
一件竹编工艺制品,包含构图、制作模型、选竹、劈篾、编织、上色等一系列流程,每一步都异常复杂,所有的活都体现在手上。中国竹编的基础编织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挑压编、圆面编、绞丝编和装饰编四大种类。赤水竹编,最早可追溯到明末清初。三十四年(1769年),福建上杭人黎理泰将易于编织的楠竹品种引入赤水境内...
赤水竹编是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上百年历史,被誉为“西部民间工艺的奇葩”。竹编是一个较复杂的工艺技术。一件成品,要经过20多道工序。先是选择好的原材料慈竹,然后是刮青、破竹、加工、起篾、染色、煮篾、拉丝等。在这个过程中,要把竹片处理成晶莹透明、细如头发的精细竹丝,再精心编织,最后装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