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贺子珍逝世,贺敏学向上海市委提议将贺子珍的骨灰放到北京,让她离毛主席近一点……贺子珍向贺敏学倾诉心事 1958年,贺敏学调到福建,担任福建省副省长。1960年,贺子珍的身体状况不容乐观,贺敏学十分挂念远在江西的妹妹,想把她接到身边照顾。江西省委很快同意了贺敏学的提议,把贺子珍和她的护士、警卫一并送到...
弥留之际,贺子珍握住哥哥贺敏学的手,用尽全力说出了她的遗愿:“哥哥,这是我第一次向组织提要求,也是最后一次。我死后,想去北京,想葬在北京,请务必转达给小平同志。”贺敏学含泪点头,将这一请求如实向组织汇报。得知消息后,邓小平立即指示,批准贺子珍的遗愿,并下令中央领导人送花圈,将她的骨灰安放在北京八...
新中国成立以后,贺家只剩下了贺敏学、贺子珍以及贺怡三兄妹。然而,不幸的是,贺怡在新中国成立一个月后因公牺牲。贺家只剩下了贺敏学和贺子珍了。贺子珍 贺怡 贺子珍回国以后,因为命运坎坷,长期住院治疗。贺敏学后来长期在外工作,与贺子珍见面的机会并不多。但是,兄妹的感情并没有因为不常见面而疏远,反而越来越...
贺敏学在当地民众中很有影响力,当地的国民党反动派也不敢冒然杀他,于是便把贺敏学的情况报告给了他们的上峰,等待上峰批示后再做处置,趁这个机会,党组织开始对他进行积极营救。一天,狱中的贺敏学收到了贺子珍巧妙送进来的一封信,信中说党组织准备把宁冈、莲花、安福三县的农军联合起来,攻打永新城,把被捕的...
4月19日下午,贺子珍结束了她的一生,享年75岁。不久之后,贺敏学将妹妹的临终遗愿写成了一封报告,交到了中央办公厅,希望北京方面能够认真考虑,将贺子珍的骨灰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然而,中央办公厅的工作人员面对这份报告,也是十分为难。按照当时的规定,必须是政府、军队中的干部,或者是为革命牺牲的烈士,才能葬...
贺敏学说,虽然大家都知道贺子珍有着特殊身份和曲折命运,但她实际上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干部,而且她女儿李敏也住在北京,所以他觉得将她安葬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不太妥当。再说,贺子珍在上海养病期间,贺敏学对上海市委对贺子珍的关照还挺有微词的。当时啊,为了贺子珍能更好地养病,上海相关部门立了挺严的规矩,想去看她...
贺敏学开始在永新县家乡领导革命活动,他和毛泽东的相识,完全是因为革命活动,和贺子珍和毛泽东的爱情故事没有半点关系。秋收起义之后,贺敏学听说毛泽东带着队伍上了井冈山,他在家乡组织暴动效果不好,决定去寻找毛泽东的队伍,一起革命。后来,两人见面了,共同分析革命形势,并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贺敏学,是贺子珍的哥哥。曾被毛泽东称赞为“武装暴动第一”、“上井冈第一”、“渡长江第一”的人。在革命年代,能从主席口中收获如此之高的评价,是非常罕见的。此外,贺敏学也是开国以来绝无仅有的以副省长之职名列“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人物。但就是这样一个功勋卓越的老战士,却在建国后被分派到上海工地上...
前排左起:李立英、贺小平、贺子珍,后排左起:贺敏学、李敏 1954年,时任华东建筑工程总局局长的贺敏学赴京开会,毛主席从李敏那里知道贺敏学来北京来,十分高兴,特意邀请贺敏学到丰泽园菊香书屋来做客。这一面,是毛主席与贺敏学自中央苏区分别二十多年后的再次相见。二人不仅是战友,也是亲人。聊天中,他们的话题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