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先生在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建设中有突出贡献,曾获国际人类学会授予的马林诺夫斯基名誉奖和英国皇家人类学会赫胥黎奖章。成为第一个接受这项荣誉的中国学者。代表著作有《乡土中国》《江村经济》《小城镇、大问题》,并主编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社会学概论》等。 《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 民族出版社 1988年...
费孝通 百科释义 报错 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2005年4月24日),江苏吴江(今苏州吴江区)人,当代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央民族大学名誉校长。1928年考入东吴...
编剧鹦鹉史航也格外推崇费孝通的文章:“费孝通在我心目中一直是散文大家,但文名为学名所掩。”这回你看看他当年怎么聊英伦的人心伦常,政局寓意,甚至英伦的雾:“雾不是黑夜,每进一步,眼前展开了一个新的现实世界,每步都踏得实,当他举步前进,...
1957年5月,费孝通(右)再次来到江苏吴江县开弦弓村,和村民沈宝法(中)等观看英文版《江村经济》,扉页上有两人于1936年的合影(来源:三联生活周刊《费孝通:<江村经济>与<乡土中国>》)摄影:张祖道 留学英国期间,在马林诺斯基教授指导下继续学习社会人类学,完成并出版了英文专著Peasants Life in China(《...
1998年8月,费孝通为纪念各民主党派响应“五一”口号五十周年题词。1949年初,费孝通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五一”口号,应邀赴西柏坡共商建国大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从此开始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共产党亲密合作的光辉历程。1949年9月,他参...
113年前,苏州府吴江县诞生了一位后来蜚声中外的大先生——费孝通。作为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费孝通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极其重视教育。他十四岁就开始发表文章,十八岁高中毕业,怀抱着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理想,他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然而,面对当时风雨飘摇的旧中国社会现状,接受...
民族研究作为费孝通学术思想的第二个支柱,使他更清晰地俯瞰到中国作为一个整体性存在的样貌,或者说,1950年以后的民族地区研究,真正让他注意到了一种更为宏观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一体性的存在和未来发展,注意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和现实维度上的内在统一性。这一点仍然和他最初的金秀大瑶山的研究有关。在费孝通和王同...
《费孝通》 分类:人物 集数:2集 导演:(编导)吴琦 刘伟 邵天雷 简介:费孝通,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4岁进入母亲创办的蒙养院,接受正规教育。1928年入东吴大学(现苏州大学),读完两年医学预科,因受当时革命思想影响,决定不再学医,而学社会科学。1935年取得公费留学的机会。1957年3月24日费孝通撰写的《...
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2005年4月24日),江苏省苏州府吴江县(今苏州吴江区)人,当代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六岁入吴江县城的第一小学,后转入振华女校就读。1923年,转入东吴大学附属一中。1928年,高中毕业,升入东吴大学,攻医预科。1930年转入燕京大学社会学...
左起:费孝通、孟吟(费孝通夫人)、潘光旦、吴文藻 费孝通进入燕大社会学系,初次目睹吴文藻讲授“西洋社会思想史”时,课堂响起的竟是国语的声音,他被深深地触动了,因为从初中到大学,他读的都是教会学校,老师从来没有用国语来上课的。不过费孝通当时只是因为教会学校用中文讲课而惊讶,尚不理解吴文藻用国语上课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