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国峰提出,现代金融体系是建立在信用货币制度基础上的,非银行私人部门持有的信用货币是由银行创造的,货币本质上是银行部门和非银行私人部门之间的债务关系,货币创造的实质是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债务交换(同时也是债权交换),因此应当从“信用”以及资产负债表复式记账的角度来观察和理解货币创造的机理和规律,并基于贷款创造存...
货币的本质不是一般等价物,而是作为无限跨期价值尺度的一般性债务.从货币创造的视角出发分析了货币的演进历史,质疑了传统理论描述的从实物货币到信用货币的演进过程,提出信用货币是历史上货币的主要表现形式,货币演进历史的主要脉络是:私人信用货币—政府信用货币—银行信用货币.最后本文分析了对银行货币创造的约束,并回顾...
货币创造的逻辑形成和历史演进——对传统货币理论的批判 01货币创造的逻辑形成货币史上的不同时期和地域结论货币的本质属性和作用传统货币理论的局限性目内容摘要本次演示旨在探讨货币创造的逻辑形成和历史演进,并对传统货币理论进行批判。首先,我们将分析货币创造的逻辑过程,从实物交换到信用交易的转变,以及货币的本质属性...
货币创造的逻辑形成和历史演进——对传统货币理论的批判01货币创造的逻辑形成货币史上的不同时期和地域结论货币的本质属性和作用传统货币理论的局限性目录03050204内容摘要本次演示旨在探讨货币创造的逻辑形成和历史演进,并对传统货币理论进行批判。首先,我们将分析货币创造的逻辑过程,从实物交换到信用交易的转变,以及货币的...
传统理论普遍认为,货币是为了提高交换效率产生的,物物交换导致原始实物货币的产生,然后发展到金属实物货币,再发展到信用货币;货币本身必须是具备使用价值的商品(金银需要挖掘),价值乃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劳动价值论)。这种观点或者说商品货币论起源于亚里士多德,再到亚当·斯密以及一些知名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是当前的...
从货币创造的视角出发分析了货币的演进历史,质疑了传统理论描述的从实物货币到信用货币的演进过程,提出信用货币是历史上货币的主要表现形式,货币演进历史的主要脉络是:私人信用货币—政府信用货币—银行信用货币。最后本文分析了对银行货币创造的约...
货币理论货币创造批判演进历史逻辑债权债务关系企业数量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以税收这种未来的债权债务关系作为前提发行货币的数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原因在于,为满足社会的货币需求,政府就要有更多的负债,但政府的负债主要用于消费,并不生产产品,如果政府发行信用货币数量过多,会造成通货膨胀.另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工业革命...
孙国峰:货币创造的逻辑形成和历史演进——对传统货币理论的批判 /《经济研究》 文/孙国峰: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 司长 本文首发《经济研究》2019年第4期,经作者授权转载 内容提要:本文从逻辑的原点出发,分析了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的创造过程,提出货币的核心功能不是交易媒介和价值储藏手段,而是组织生产。货币的本质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