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良祠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始建于清雍正八年,内立清世宗宪皇帝御制贤良祠碑。祠堂坐北向南,共有大门三间,祠内左右各有一座六角攒尖碑亭。再往里是三间仪门,门前左右各有一石狮。再后为正殿、东西庑、5间后屋即东西配殿。这里也是李鸿章居住过的地方。 景点附近 美食 景点 购物 TRB Hutong(嵩祝寺店) 4.9 分 ...
贤良祠建成于雍正十一年,占地七百多平米,门口挂着雍正亲笔题的“崇忠念旧”牌匾,皇帝的字就是这地方最高的装饰品。光有这份情怀还不够,能进贤良祠的官员,级别最低得是二品,且功绩得特别突出。清朝二百多年下来,文官里被赐谥号的有四百多位,但真正能进贤良祠的只有177人(有的史料说是178人,差一个也...
从入祀贤良祠的大臣名单来看,等级还是很高的,起码得是二品以上大员才有这个资格。且从数量而言,入祀贤良祠应该比赐谥的标准定得要高。有清一代,文官予谥者共有四百多个,而入祀贤良祠者仅有177人(也有记载为178人的)。雍正十年、十一年上谕批准了第一批进入贤良祠的王公大臣,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怡亲王...
而贤良祠则为雍正十一年(1733)建成于地安门外关帝庙西侧,系供奉、祭祀全节大功之臣之处,大门外有下马红柱,并设祠户20人(乾隆六年裁为10人)专门管理。入祀贤良祠是清朝奖赏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的王公大臣莫不以身后入祀贤良祠为平生的最大荣耀,其次为易名之典(赐谥),贤良祠祀礼也因此一直延续至民国...
雍正和乾隆时期,入祀贤良祠的王公大臣比较多。嘉庆和咸丰时期,入祀贤良祠的王公大臣比较少。光绪时期,由于在平定太平天国中立下功劳的一批大臣纷纷去世,入祀贤良祠的王公大臣数量剧增,达到了30名,占到总数的六分之一。 我们所熟悉的晚清名臣,如陶澍、恭忠亲王奕訢、文祥、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张之洞、张之万堂兄...
贤良祠,这座始建于清雍正八年的古老建筑,曾是清朝时期祭祀有功王公大臣的圣地。祠内共祭祀了178位杰出人物,包括允祥、刘墉、于成龙、福康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历史名人。贤良祠的第一位入祀者是和硕怡亲王爱新觉罗胤祥。胤祥在胤禎夺得皇位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并辅佐雍正处理朝政,因此被尊为首位...
贤良祠位于保定市西大街629号,建于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清代自雍正十年始在各省省会建贤良祠,以祭祀各省“忠勇威爱,公论允翕”的文武地方官员。保定贤良祠是祭祀直隶省范围内地方官员的祠堂,入祠者有梁清标、于成龙、李光地、总兵赵文栋、总督李卫等。祠堂坐北朝南,院落三重,分前院、中院、后院,正殿各五间,...
在清代京师,贤良祠与直隶总督之间有着深厚的渊源。直隶总督这一显赫的官职不仅在地方治理上影响深远,也与贤良祠这一文化场所紧密相连。二者之间的互动与影响,成为清代政治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贤良祠中,曾经供奉了十八位直隶总督,包括乾隆朝的李卫、史贻直,嘉庆朝的刘墉,以及道光朝的托津、长龄等。到了同治...
贤良祠是清朝为了表彰历代文臣武将的功绩而设立的专祠,以下是部分贤良祠名单: 1.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又号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 2.左宗棠: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 3.李鸿章...
贤良祠位于保定市西大街,建于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保定贤良祠是祭祀直隶省范围内官员的祠堂,入祠者有梁清标、于成龙、李光地、总兵赵文栋、总督李卫等。祠堂坐北朝南,院落三重,分前院、中院、后院,正殿各五间,硬山布瓦顶,后来维修时,院内改建二层小楼两座,原貌已改变。 开放时间 具体营业状态以当天开放情况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