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27岁的汉武帝下诏向朝中诸儒问策,71岁的公孙弘应诏写下《举贤良文学对策》(又称《贤良策》)。 在一百余篇对策中,公孙弘的对策本来被主管文化教育的机构太常判为“第居下”(等级为下等)呈给汉武帝,汉武帝阅后却将公孙弘的对策擢为第...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27岁的汉武帝下诏向朝中诸儒问策,71岁的公孙弘应诏写下《举贤良文学对策》(又称《贤良策》)。 在一百余篇对策中,公孙弘的对策本来被主管文化教育的机构太常判为“第居下”(等级为下等)呈给汉武帝,汉武帝阅后却将公孙弘的对策擢为第一,并亲自召见他,后拜他为博士,待诏金马门。此后...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27岁的汉武帝下诏向朝中诸儒问策,71岁的公孙弘应诏写下《举贤良文学对策》(又称《贤良策》)。 在一百余篇对策中,公孙弘的对策本来被主管文化教育的机构太常判为“第居下”(等级为下等)呈给汉武帝,汉武帝阅后却将公孙弘的对策擢为第一,并亲自召见他,后拜他为博士,待诏金马门。此后...
基于这些思考,本文拟就公孙弘的籍贯、第二次对策时间、《举贤良文学对策》的政治文化意义、齐地文化传统与该文的创作特征、风格及其文学意义等问题进行探讨,以便加强我们对其人、其文的了解。 一、公孙弘的籍贯问题 据《史记》本传:“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汉书》本传云:“公孙弘,菑川薛人也。”...
《举贤良文学对策》对写好公文的启示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27岁的汉武帝下诏向朝中诸儒问策,71岁的公孙弘应诏写下《举贤良文学对策》(又称《贤良策》)。在一百余篇对策中,公孙弘的对策本来被主管文化教育的机构太常判为“第居下”(等级为下等)呈给汉武帝,汉武帝阅后却将公孙弘的对策擢为第一,并亲自召见...
秘书工作 原创 [图片]插画:阿龙全文字数:3280字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27岁的汉武帝下诏向朝中诸儒问策,71岁的公孙弘应诏写下《举贤良文学对策》(又称《贤良策》)。在一百余篇对策中,公孙弘的对策本来被主管文化教育的机构太...
贤良文学对策 西汉· 晁错 出处:全汉文 卷十八平阳侯臣窋、汝阴侯臣灶、颍阴侯臣何、廷尉臣宜昌、陇西太守臣昆邪,所选贤良太子家令臣错,昧死再拜言:臣窃闻古之贤主,莫不求贤以为辅翼,故黄帝得力牧而为五帝先,大禹得咎繇而为三王祖,齐桓得管子而为五伯长。 今陛下讲于大禹及高皇帝之建豪英也,退托于不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董仲舒以贤良对策焉。制曰:盖闻虞舜之时,游于岩郎之上,垂拱无为,而天下太平。周文王至于日昃不暇食,而宇
贤良文学对策 《汉书·晁错传》:平阳侯臣?、汝阴侯臣灶、颍阴侯臣何、廷尉臣宜昌、?]西太守臣昆邪,所选贤良太子家令臣错,昧死再拜言:臣窃闻古之贤主莫不求贤以为辅翼,故黄帝得力牧而为五帝先,大禹得咎繇而为三王祖,齐桓得管子而为五伯长。今陛下讲于大禹及高皇帝之建豪英也,退托于不明,以求贤良,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