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将儿子一一数落了一番后,感到很失望,说“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这两句意思是:假若天意真给了他这些不肖子,那也没有办法,还是喝酒吧。 这首诗写得很有趣。关于它的用意,后代的两个大诗人有很不相同的理解。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黄庭坚。杜甫的意见是认为《责...
[说明]这首诗大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四年(408),陶渊明四十四岁。责子,就是责备儿子。诗人以风趣幽默的口吻责备儿子们不求上进,与自己所希望的差距太大;勉励他们能好学奋进,成为良才。其中流露出诗人对爱子们的深厚、真挚的骨肉之情。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1)。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2)。阿舒已二八,懒惰固无匹...
《责子》是诗人创作的一首五言诗。 此诗作于陶渊明四十余岁时。诗中责备儿子们不求上进,与自己所希望的差距甚远,勖勉他们好学奋进,成为良才,流露出诗人对儿子的骨肉深情,反映了诗人对后代的殷切期望。此诗先说自己老了:“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被”同“披”,覆盖;后...
陶渊明的《责子诗》解析 一、引言 陶渊明,作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的伟大诗人和辞赋家,以其独特的田园诗风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而著称。在他的众多作品中,《责子诗》是一首别具一格的诗歌,以幽默诙谐的笔触,表达了对儿子们学业无成的责备与无奈,同时也流露出深沉的父爱。 二、诗歌原文及译文 原文: 白发被两鬓,...
责子 (上阕)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写这首诗时,陶渊明40多岁。这时的他,已经决然不再为“五斗米折腰”,不再出仕当个芝麻粒般的小官了。每日里,安心地“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干起了老农民的营生。这就是诗的一开头,他为什么说:白发被两鬓,...
《责子》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的后期所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405年至427年之间。在这段时间里,陶渊明辞官归隐,过上了躬耕田园的生活。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曾任彭泽令,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职回乡。这种坚定的信念和洒脱的人生态度,使得陶渊明的诗歌充满了深沉而真挚的情感。 在...
责子 【晋】陶渊明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这首诗大约是陶渊明五十岁时所作。“责子”,就是对儿子的责备。其实看诗中语气,诗人“责子”时往...
@陶渊明陶渊明的责子诗原文及翻译 陶渊明 陶渊明的《责子》诗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翻译: 白发覆盖在两鬓,我的身体也...
公元408年,隐居乡间的陶渊明44岁了,他共有五个儿子。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大文豪,他的儿子却不太优秀,在他看来简直是不学无术,贪玩捣蛋,不求上进。但是,儒雅斯文的大诗人陶渊明不会打孩子、骂孩子,而是戏谑的写下了一首深刻反思的责子诗,将自己对孩子的抱怨和苦恼都写了出来,不但风趣幽默,而且意味深长...
责子:对儿子的责备、批评。 被(pī):同“披”,覆盖,下垂。 鬓(bìn):面颊两旁近耳的头发。 好(hào):喜欢,爱好。 二八:即十六岁。 故:同“固”,本来,一向。一作“固”。 无匹:无人能比。匹,字形近于“二”、“八”之合,这里用了析字的修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