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全书十卷四十篇,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时的问题,大臣们的争议、劝谏、奏议等,以规范君臣思想道德和治同军政思想,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它是中国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言文阅读《贞观政要。卷二。论求谏》选段中提到了孔子的一段话:“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其实还有后半部分:“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正直的君主任用了奸臣,就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忠直的臣子侍奉昏庸的君主,也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只有正直的君主和忠直的大臣相处共事,如鱼得水,那么天下才可以平安无事。我虽然不算明君,幸亏你们多次匡正补救过失,希望凭借你们直言鲠议,以实现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回答说:“我听说...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贞观政要》与 “贞观之治”《贞观政要》目录卷名篇名卷论君道第一论政体第二二论任贤第三论求谏第四论纳谏第五卷论君臣鉴戒第六论择官第七论封
《贞观政要》卷二·论求谏原文及译文 卷二·论求谏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
卷二·论求谏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
《贞观政要》卷二·论求谏原文及译文 卷二·论求谏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
乾隆对唐太宗及其大臣们的政治本领和治国方略深为佩服,挥笔写下了《读贞观政要》诗: 懿德嘉言在简编,忧勤想见廿三年。 烛情已自同悬镜,从谏端知胜转圜。 房杜有容能让直,魏王无事不绳愆。 高山景仰心何限,宇字香生翰墨筵。 卷二·论求谏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
《贞观政要》卷二·论求谏原文及译文 卷二·论求谏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
《贞观政要卷二论求谏翻译》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