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梁传》,亦被称作《穀梁传》、《谷梁春秋》或《春秋谷梁传》,相传由孔子的弟子子夏口传至其再传弟子谷梁赤(或作喜、嘉、俶),后经西汉学者辑录成书。其历史跨度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始,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终。《谷梁传》以语录体和对话方式解读《春秋》,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阐...
《谷梁传》在汉代并非鲜为人知,尤其是范宁的《谷梁传序》以其深邃的见解和优美的文字,展现了《春秋》的道德原则,如“一字之褒贬,关乎德行义理”,尽管三传间存在显著差异,如对宋襄公事件的不同评价。《谷梁传》在僖公二十二年对宋襄公的描述与《公羊传》形成了鲜明对比。《公羊传》赞扬宋襄...
书名 《春秋穀梁傳注義一卷》 书名 春秋谷梁传注义一卷 作者 晉徐邈撰 清馬國翰輯 版本 玉函山房輯佚書本(同治皇華館刻、光緒李氏印、光緒嫏嬛館刻、光緒楚南書局刻) 内容 说明 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其他古籍 相关...
“《春秋·谷梁传》词义训释初探”出自《汉语史研究集刊》期刊2002年第1期文献,主题关键词涉及有经传、所书、义例、后者、经文、所作、正体、经旨等。钛学术提供该文献下载服务。
“传”由对文本的解释而转换为记事文体的“传”,应发生于史家对孔子《春秋》的解释。先秦对孔子《春秋》的系统注释,流传下来的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三传都是传注行为的产物,注释的对象都是《春秋》,但在由注释之“传”向记事之“传”转换中的作用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