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的谦抑性,又称必要性原则,是刑法的一个重要原则。它指的是立法机关只有在该规范确属必不可少——没有可以代替刑罚的其他适当方法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将某种违反法律秩序的行为设定成犯罪行为。这一原则主要发生在立法环节,是立法者以最小的支出——少用甚至不用刑罚,而用其他刑罚替代措施,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有...
早在1807年,贝卡利亚就提出了刑法的司法应当谦抑:“只要刑法的恶果大于犯罪所带来的好处,刑罚就可以收到它的效果。”“严峻的刑罚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犯罪所面临的恶果越大,也就越敢规避刑罚。”所以,刑罚并非越重越好,在注重人权保障的今天,刑法的谦抑性无疑对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具有重要意义,正如法言所说:“刑...
刑法的谦抑性,又称必要性原则,是指立法机关在设定犯罪行为时,必须确保该规范是必不可少且没有可以代替刑罚的其他适当方法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简而言之,就是能用其他法律解决的就不用适用刑法。 具体而言,刑法的谦抑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刑罚无效果不设定犯罪 如果某种行为设定为犯罪行为后,并不能达到...
刑法谦抑性的内涵包含刑法的抑制性、刑法的有为性、刑法的能动性。积极刑法观符合刑法谦抑性的真实要求,当下活跃的刑事立法与谦抑性原则相吻合,但刑事司法与谦抑性原则存在一些偏离,如在犯罪认定中未能充分发挥实体法上的价值,在刑事诉讼中未能充分发挥程序法上的价值,在行刑衔接中存在行政手段能动治理不足等问题。刑事...
“谦抑性原则”,是一个法学术语,又称为“必要性原则”,不仅需要体现在“立法”环节,还需要体现在“执法”(行政执法)和“司法”(刑事司法)等各个方面。在“立法”环节,使违法行为(或所犯罪行)与应当承担的责任(或受到的惩处)相匹配,要有所克制(隐忍、抑制),以防止打击面过宽(或惩罚过重)。同时...
周光权|刑法谦抑性的实践展开 原创 周光权 上海市法学会 东方法学 坚持法秩序统一性在保证刑法谦抑性的实现、限定处罚范围等方面有特殊意义。与法秩序统一性紧密关联的刑法谦抑性具有实践价值而非一个学术口号,对此有必要结合司法实务全面审视刑法补充性、刑法宽容性、刑法不完整性三方面的内容。刑法补充性的核心是在...
法学汇|刑法:必须谦抑的公器——刑法谦抑性的法理思考 ➤ 一个时期以来,刑法谦抑性原则被仅仅理解为刑法原则。这实际上是对刑法及其这一原则的严重误解。谦抑性原则的确是刑法原则,但并非是仅局限于刑法范围之内的原则,它不仅是刑法的问题,也是整个刑事法律的问题。刑法的适用问题,古今中外历来都不仅是刑法学...
刑法的谦抑性主要体现在刑事立法环节。在制定刑事法律时,立法机关应当审慎权衡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权利,并综合考虑其他非刑事手段的有效性。例如,对于某些经济违法行为,根据情节或后果的严重程度,可根据谦抑性原则,优先考虑采取经济行政制裁措施,而不是立即启动刑罚。这是因为刑罚是一种强制性的手段,...
(一)比例原则在经济法中谦抑性适用的正当性证成 1.比例原则功能定位的内生制约 滥觞于公法领域的比例原则,根本功能定位于权利的保障(12),这可从比例原则的历史起源寻得印证。甘瑟·海因里希·冯·伯格(Günther Heinrich Von Berg)作为在警察法中首位提出“成比例”(proportionality)概念的学者,确立了“目的正当性”...
刑法的谦抑性又称必要性,指力求少用慎用刑罚,是现代刑法的价值追求。司法意义上的谦抑性主要体现的是“非刑罚化”,即以非刑罚的处分来代替刑罚,将民事违法、行政违法行为及轻微犯罪等可以用其他法律、法规进行调整和控制,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从犯罪的范畴中予以排除,不作为刑事犯罪处罚,这对于我国现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