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七年(1668年)迁云贵总督。《褒惜河道总督栗毓美谕旨碑》【时间】道光二十年(1840)二月二十三日旨【地点】山西浑源县栗毓美墓园西碑亭【评述】碑螭首龟趺,龟趺残缺。额篆“谕旨”2字。碑文8行,载道光二十年(1840)二月二十三日内阁...
杭州市孔庙现存有一通康熙谕旨碑,它是杭州孔庙中体量最大的一通石碑,碑文记录了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皇帝下旨蠲免浙江省地丁银米的情况。 此碑仅存碑身,碑首、碑座是修复时加上的。碑身高480厘米,宽160厘米,厚41厘米。碑文共10行231字,中国财税博物馆存有碑文拓片。 根据碑文内容,可知此碑是康熙四十三年户部奉...
图上的星象位置精确,构图简洁,反映了唐五代时期天文学的卓越成就,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石刻星象图之一。📜 康熙谕旨碑:这是杭州孔庙现存最大的完整碑石,立于清康熙四十三年。碑石造型为经典的霸下(又名赑屃)驼碑,体现了康熙圣谕的权威。🗿 十六罗汉像刻石:这组碑石共有16块,现藏于文昌阁。它们是唐末贯休所...
杭州孔庙-康熙谕旨碑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劳动路57号,西湖东南侧的吴山脚下。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孔庙,原为南宋临安府学所在地,始建于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除了曾经历焚毁重建或规模增扩,它一直作为杭州的官办学府,直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杭州孔庙在1979年经过杭州市政府的重...
乾隆谕旨碑。 这块碑于今尚存。此碑原置紫光阁大殿正中,卧式,长2.8米,高2.95米,碑阳面和碑阴面勒刻了乾隆十七年一道谕旨和乾隆二十四年的两道谕旨。1952年9月至11月对紫光阁进行了大修,此碑也于1953年由紫光阁内移至院中。周总理曾把这块碑概括为“下马必亡”碑。 1966年,破“四旧”之风颇烈,为保护文物,...
此碑为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刻,碑高130厘米,宽63厘米,厚14厘米。方额,额高23厘米,右行双行篆刻“皇元加封”四字,字径10厘米,碑文楷书共200余字。碑原竖于城内西南隅文昌宫,今宫毁,碑移存于汉中市博物馆。 碑文:上天眷命皇帝圣旨:维明有礼乐,维幽有鬼神,妙显微之一贯,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形功用于...
面对慈禧谕旨碑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的感慨很能说明对人对事立论的不易 面对慈禧谕旨碑 虎丘山麓,三面环河处,为塔影园。 清嘉庆年间,苏州知府将此园改建为白公祠,以纪念唐朝白居易修筑山塘街。光绪二十八年改建并更名靖园,为李鸿章祠。 有宝月廊、浮苍阁、思白堂和仰芳楼,充满...
地方政府“奉谕旨”提倡“昆弋两腔”,严禁乱弹。给示碑之一即以“狭邪媟亵”“淫靡之声”归咎乱弹诸腔,从而下达了禁令:“嗣后除昆弋两腔仍照旧准其演唱,其外乱弹、梆子、弦索、秦腔等戏,概不准再行演唱。”禁令又命宰相和珅在京城等地方饬禁,并“传谕江苏、安徽巡抚,苏州织造,两淮盐政,一体严行查禁”。
. 来自花部的冲击 219.嘉庆三年(1798),苏州官府设立《钦奉谕旨给示》碑,碑文中有“扬州向习昆腔,近有厌旧喜新,皆以乱弹为新厅可喜,转将素习昆腔抛弃,流风日下,不可不严行禁止”的文字,实际上反映了昆曲受到挑战的原因是 A.水磨腔的出现 B.折子戏的兴起 C.政府压制雅部 D.来自花部的冲击 ...
【题目】嘉庆三年(1798),苏州清朝官府在苏州立了一块《钦奉谕旨给示》碑,指斥:“苏州、扬州向习昆腔,近有厌旧喜新,皆以乱弹等腔为新奇可喜,转将素习昆腔抛弃。”想一想,为什么有清朝统治者撑腰的昆曲,最终还是在“花部”与“雅部”的竞争中趋于败落呢? 答案 【解析】结合昆曲艺术形式的不足及不能适应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