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戈拉·撒西比谒师所临近康诺特广场,是德里较大的一座锡克教神庙,洁白的建筑是由白色大理石建成,穹顶处覆盖着金箔十分华贵醒目。殿内也以白色和金色为主色调,神职人员唱诵着经文,教徒们坐在地毯上虔诚的祈祷,音乐声回荡在庙堂,整个场景虔诚神圣。这里的池水被锡克教徒尊为圣水,不少教徒会专门前来取水。 无障碍服务 ...
这个地方的也就是希斯甘吉谒师所。 无障碍服务 景点附近 美食 景点 购物 INDIAN ACCENT 4.9 分 8条点评 ¥478/人 东南亚菜 "连续多年获得餐饮大奖的印度餐厅,环境与服务一流。" 直线距离7.2km Bukhara 4.6 分 10条点评 ¥318/人 东南亚菜 "曾入选亚洲最佳餐厅,档次高端,擅长印度西北风味。" 直线距离8.7km ...
班戈拉·撒西比谒师所。这是印度德里最大的锡克教谒师所,是德里最大的一面旗帜! 这里是一个百度百科都查不到的小众景点,进入之前需要寄存鞋子,不管男女都需要戴头巾。洁白的建筑是由白色大理石建成🕌,穹顶处覆盖着金箔十分的华贵醒目,神圣的使者唱诵着经文,教徒们坐在地毯上虔诚的祈祷🙏 ,音乐声回荡在庙堂🎵,整...
在静安区,有一条叫戈登路(现在叫江宁路)的地方,曾经有一座专为印度巡捕建造的锡克教谒师所。这座建筑是为了解决印度巡捕和司阍之间的冲突而建的。1915年,租界工部局董事会在戈登路巡捕房附近修建了这座谒师所。这座谒师所的建筑费用是1250银两,用红砖和人造石建造,是一座两层的小楼。底楼是巡捕们的储藏室、厨房和...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旁遮普地区是锡克教徒最多的地方,每个城市都有谒师所,这是锡克教徒礼拜的地方。 这里没有神像,祭坛上放着两个装着《阿底格兰特》经典的大箱子,上面盖着彩布,有两个拿着浮尘的教徒负责保持这里的干净。礼拜时,信徒们走近“经典上师”,叩头表示虔诚,然后献上金钱或食物表示感恩。退下后,他们面向“...
谒师所建筑精美,黄金圆顶和高大的旗杆是它的特色。谒师所的餐厅对所有人开放,不分种族和宗教。这座锡克教金庙参观完全免费,需要脱鞋进入,有专门的免费寄存处。进入金庙,女士必须围上头巾把头发包裹起来,男士也需要带上帽子或者头巾,男士的三角头巾金庙提供,可以免费使用。金庙所在的地段有地铁,也临近康诺德广场,属于闹...
“汪伪政府”时期 谒师所逐渐走向凋敝 1937年“八一三”会战中,宝兴路谒师所也未能幸免,遭到损毁。1943年(民国32年),汪伪政府“接收”上海公共租界,日军将洋商企业(轴心国除外)实行军管,陆续解雇印度巡捕和司阍,致使印度侨民生活陷入困境。有些人离沪回国,有些人转业牧场,经营乳品。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牧场经...
上海的江宁路曾经被称为戈登路。在那个时期,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聘请了大量的印度锡克族人作为巡捕和门卫。1909年,工部局特别在戈登路511号建造了一座印度巡捕的巡捕房,并在二楼设置了一个专门的锡克教谒师所,供他们进行宗教活动。这座建筑以砖混结构为主,呈现出陡坡屋面和折中主义的风格。除此之外,19世纪的上海...
印度锡克教在沪四处谒师所旧址简介 讲述锡克教在沪“发展”之实质 周正 前言 锡克教(Sikhism)是15世纪产生于印度的一神教,主要流行于印度旁遮普邦,巴基斯坦,马来西亚等地。“锡克”一词,来源于梵文,意思是“学生”、“弟子”、“信徒”。锡克教徒被称为锡克人,长发、梳子、钢箍、匕首、短裤是锡克教徒的五大信仰标识。
宗教志记载,虹口区先后建过四所印度教堂(谒师所)。 锡克族: 人高马大沉默高傲、英勇善战,不接纳外来文化属北方民族,占印度2%的人口。不理发不刮胡子,头发可以十多米长。但是爱干净,经常洗澡,睡觉也把包头布放下。 包头布也是多种颜色,不限于红色,与衣服颜色搭配。当年随英国人来到上海,人数大约400人,担任巡捕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