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迁(1594年-1658年1月14日),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浙江海宁(今浙江海宁西南)人。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称“江左遗民”。终生不仕,以佣书、作幕僚为生。谈迁博鉴群书,善诸子百家,精研历史,创作了史书《国榷》。他的作品还有《枣林杂俎》《北游录》《枣林集》。谈迁立志...
《国榷》以《明实录》为本,参阅诸家史书,考证订补,取材广博,选择谨严,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书中对满清颇多贬责,当时无法流传.直至建国后,里人张宗祥着手整理校订,编为108卷,195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天启元年(1621年),谈迁28岁,谈迁母亲亡故,他守丧在家,读了不少明代史书,觉得其中错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编写一部...
特别是明末清初和建州女真崛起之初的史事,可谓保留了历史的真相。体现了谈迁作为一个有操守的史家,和以“江左遗民”自居的汉家士人的凛凛风骨。《国榷》在清初严苛的文字狱打击下一度失传,直到民国时才被学者们在民间找到一部残篇,并在此基础上钩沉辑录、再现了该书全貌,成为了今人研究明史必备的资料来源。
《国榷》一百零四卷,卷首四卷,共一百零八卷。据谈迁《国榷》义例,原稿原来分作百卷,现在的本子是海宁张宗祥先生根据蒋氏衍芬草堂抄本和四明卢氏抱经楼藏抄本互相校补后重分的。这书是明朝的编年史,按年按月按日记载著者认为重大的史事,起元天历元年到明弘光元年(1328一1645)。卷首四卷分作大统、天俪、元潢、...
明末清初,年过半百的谈迁把写完的《国榷》藏于家中,不料被贪财的窃贼偷走。面对厄运,坚强刚毅的谈迁没有沉沦,决心重写《国榷》。从此,谈迁不管春夏秋冬、严寒酷暑,专心致志编撰《国榷》。为了史实,不顾年迈体衰,不顾日月风雨,坚持考证,坚持走访知情人。数年后,辛勤的劳动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一部史料详实的《国榷...
但这些都没能干扰谈迁写书的进度,为求尽善尽美,他六易其稿,后又花了2年时间进行补充完善。公元1647年,历时26年,谈迁的这部明史《国榷》终于完成,全书共100多卷。而曾经27岁的少年郎,如今也已是53岁的老人了。然而这部泣血之作才完成不久,一天夜里,谈迁家里进了贼。贼以为谈迁身为秀才,家里多少会有点...
谈迁的原名是奕迅。为了向偶像司米迁致敬,他给自己改名“钱”。 司马迁忍辱负重《史记》,谈迁一生多次编辑纠正他《国榷》。 在写《国榷》这本书时,手稿被盗,所以他非常努力地重写,终于成就了如此伟大的历史著作。 他不仅详细记述了明朝历史,还加入了自己的评论和名人的评论,使其成为当今研究明朝历史的主要史书。
榷的原意乃是渡水的横木,而后衍生为衡量事物的尺度,谈迁认为:“实录外,野史家状,汗牛充栋,不胜数矣。往往甲泾乙渭,左轩右轾。”所以他要去伪存真,以此来记录下一段真实的历史。但是,他撰写《国榷》一书所依据的《明实录》也有不少的问题在,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称:“本朝无国史,以列帝《实录》为...
「觅史记」谈迁《国榷》:六易其稿,两起炉灶(上)韦力撰 谈迁的祖上是河南汴梁人,北宋末年迁徙到浙江临安,南宋末年转迁到盐官枣林村。谈迁的父亲谈于庭早年四处求学,明万历二年取得杭州府学诸生资格,后几次乡试不第,于是放弃科举之路。 谈迁生于明万历二十二年,他字孺木,号观若,15岁时考取秀才,因科举不第,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