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榷》一百零四卷,卷首四卷,共一百零八卷。据谈迁《国榷》义例,原稿原来分作百卷,现在的本子是海宁张宗祥先生根据蒋氏衍芬草堂抄本和四明卢氏抱经楼藏抄本互相校补后重分的。这书是明朝的编年史,按年按月按日记载著者认为重大的史事,起元天历元年到明弘光元年(1328一1645)。卷首四卷分作大统、天俪、元潢、...
本文简单介绍一下《国榷》是明末清初著名史学家谈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明史著作,全书正文104卷,卷首4卷,共108卷。这部书详细记录了从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明太祖朱元璋诞生,到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福王政权灭亡的317年历史。《国榷》的作者谈迁,“生平无他好,惟好书,故二酉五车,尽皆腹笥”,“肆力于子...
特别是明末清初和建州女真崛起之初的史事,可谓保留了历史的真相。体现了谈迁作为一个有操守的史家,和以“江左遗民”自居的汉家士人的凛凛风骨。《国榷》在清初严苛的文字狱打击下一度失传,直到民国时才被学者们在民间找到一部残篇,并在此基础上钩沉辑录、再现了该书全貌,成为了今人研究明史必备的资料来源。
谈迁第六次修订《国榷》时,他已经是六旬老翁。与同乡朱之锡一同前往北京,抵达时已经是谈迁的六十岁生日前夕。他自称“江左遗民”并在序文中留下顺治年号。在北京,谈迁得到了几位学者的帮助,对编写明朝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走访降臣,记录他们的言谈,使《国榷》中关于1627年至1645年的史实变得更为翔实。谈迁后...
谈迁之所以决心撰写《国榷》,源自他对《明史》的不满。他发现这部历史著作中存在许多错误和不真实之处,这让他深感遗憾。作为一名热衷于历史研究的人,谈迁怀揣着编写一部真实可信的明代历史文献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最终历时26年,完成了这部鸿篇巨著。然而,在《国榷》...
谈迁本着历史学家的实录精神,在《国榷》中做了比较符合实际的记录,纠正了《明实录》的不实,或补充了其中的不足之处。《明实录》抹杀了建文朝四年的历史内容,不予明白记载,《国榷》则如实地记载了建文元年至四年的史实,还其历史的本来面目,并且维护建文帝的臣子方孝孺与明成祖朱棣抗争而被害的经过。明朝...
但这些都没能干扰谈迁写书的进度,为求尽善尽美,他六易其稿,后又花了2年时间进行补充完善。公元1647年,历时26年,谈迁的这部明史《国榷》终于完成,全书共100多卷。而曾经27岁的少年郎,如今也已是53岁的老人了。然而这部泣血之作才完成不久,一天夜里,谈迁家里进了贼。贼以为谈迁身为秀才,家里多少会有点...
谈迁,一位博学多才的史学家,他广泛涉猎群书,精通诸子百家的思想,并深入研究历史,尤其重视明代的典故。自27岁起,他便立志要编撰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经过20余年的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汇至百卷",终于完成了这部500万言的编年体明史,定名为《国榷》。然而,在清顺治四年,谈迁的手稿不幸被窃...
【原创整理】《国榷》..《国榷》为记载明朝历史的编年体史书,作者:谈迁(1594年—1658年)。鉴于经史官员垄断了明历代实录,很多地方忌讳失实,而各家编年史书又多肤浅伪陋,谈迁寻访到各种资料,广征博采,力求征信。天启元年(
历史又跟谈迁开了一个玩笑,或许是因为想要“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他五十多岁的时候,他的《国榷》终于大功告成,但历史上奇葩的盗窃案落到谈迁的头上。他的书稿,丢了。 一些说法是,谈迁太过珍惜自己的书稿,虽然家里一贫如洗,却把自己书稿珍藏在箱子里,让小偷误以为那是什么值钱货,于是,连箱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