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内经】素问·第六十二篇 调经论篇 ▲《黄帝内经》分《素问》、《灵枢》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调经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原文】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黄帝内经 佚名 著 大 中 小 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常欲何问?帝曰:愿尽闻之。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
岐伯说:多余的就是实,不足的就是虚。所以,气偏盛则血不足,是气实血虚;血偏盛则气不足,是血实气虚。血和气各离本位,失去了正常联系,所以就成为虚的了。人身络脉和孙脉的气血都流注到经脉,如果血与气混杂,就成为实的了。如果血与气混杂后,循... ...
调经论篇原文及白话文翻译 一、原文(节选) 黄帝问曰:余闻病生于不内则外也,其生于内奈何?岐伯对曰:夫病之生也,生于风寒暑湿燥火,皆有所于。合之于四时五脏阴阳,六气更胜,五藏安定,经脉循度者,人病少矣。 帝曰:经言阳受风气,阴受湿气,奈何?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
62. 《素问》—— 第六十二篇 调经论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1。帝欲何问?帝曰:愿尽闻之。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
下面蓝色字体的部分,即为“笔记内容”。 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 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问? 帝曰:愿尽闻之。 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
《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本篇也指出:“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血气不和,阴阳失调,影响经脉脏腑,便可出现虚实病变,必随其所在之经而调之,故曰“调经论”。下面...
黄帝内经素问篇:调经论篇第六十二(一)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问?帝曰:愿尽闻之。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校】【1...
歧伯说:神有余的应刺其小络使之出血,但不要向里推针深刺,更不要刺伤大的经脉,神气自然就会平复。神不足的其络必虚,要用补法,应当在其虚络处,先用手按摩,使气血充实与虚络,以达病所,再配合使用针刺,以疏利其气血,但不要使之出血,也不要使气外泄,只需疏通他的经脉,神气就可以平复。
萧慎斋曰∶按妇人有先病而后致经不调者,有因经不调而后生诸病者。如先因病而后经不调,当先治病,病去经自调;若因经不行而后生病,当先调经,则经调病自除。李氏一论,可谓调经之要,然偏而不全,余故补其未尽之旨。若方氏分因详症,诚得统论调经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