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占田、课田令颁布后十年,就爆发了统治阶级内争的八王之乱,不久刘渊、石勒相继起兵,北部中国又陷入干戈扰攘的时代,包括占田、课田制在内的西晋典章制度均遭受严重破坏。直到北魏太和九年(485)才颁布均田制,以取代占田、课田制。 占田课田制和均田制的对比 占田课田制 曹魏推行的大规模屯田制度,到魏末已...
西晋虽然首创占田制,但是思想却不是首创,占田制思想源于西汉董仲舒的限田制思想。限田制允许地主阶级拥有土地三十顷,奴婢数十人到数百人,可见占田制的官员土地分配与限田制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限田制的指导思想就是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的同时,也要保证农民百姓的利益,不至于使得地主阶级权力无限膨胀而造...
占田令规定,自耕农民拥有一定面积的土地,以维持家庭生计。同时,他们还需要承担一定的赋税和徭役。课田令则针对土地的产量和质量进行管理,通过评估田地的产出,确定赋税的额度。这些政策不仅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财政收入,也保护了自耕农民的权益,防止土地被过度兼并。总的来说,占田课田制是西晋政府为了...
稳定国家财政收入:核心目的:课田的核心在于通过规范土地耕种来确保国家能够稳定地收取田租,从而为国家提供持续的财政收入。征税标准:政府规定每个成年男子需课田五十亩,次等男子二十五亩,女性二十亩,每亩征收田租八升,这一标准使得赋税分布相对均匀。促进社会经济恢复与发展:农业生产恢复:课田制的实...
课田制是一种对自耕农征收赋的税收制度,在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由中国西晋政府推行实施。西晋政府通过课田,一方面征收了赋税;另一方面达到“寓劝于课”的效果,通过征收实物的种类与数量来规劝农民种田。 课田制的具体内容为,男子1人有权占田70亩,女子30亩。这是应种上地的限额,不是实际授予的土地数额。占...
课田制 中国西晋政府实行对自耕农征收赋的税收制度。曹魏时期推行的大规模屯田制度在魏末逐渐被破坏以后,公元264年,司马昭决定“罢屯田官,以均劳役”,把大量的屯田客和电四士卒转化为自耕农。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规定了课田制度:男子1人有权占田70亩,女子30亩。这是应种上地的限额,不是实际授予的土地...
历史事件> 课田制 西晋征收田租的制度。司马氏政权在实行占田制同时,还实行课田制。规定:每一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二十五亩。课田在占田之内。“课”即督征地租之意。每人每年按所课田亩数,向政府交纳田租。丁男课田五十亩交租四斛,计每亩八升。当时农民所占之田多为荒地,政府不管农民占足与...
占田课田制中的占田、课田令规定如下:占田规定:普通男女占田标准:男性一人可以占田七十亩,女性占田三十亩,没有年龄限制,任何男女都有权按此标准占有土地。官吏占田数量:官吏的占田数量与官品高低相关,第一品官吏占田五十顷,每品之间递减五顷,至第九品占田十顷。土地占有性质:占田制并未...
占田课田制的核心在于课税和课耕,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规范土地占有和耕种来稳定国家财政收入,确保社会秩序。根据规定,每个成年男子需课田五十亩,次等男子二十五亩,女性二十亩,每亩征收田租八升。政府不考虑实际土地占有情况,一律按此标准征税。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因特殊情况需缴纳“义米”或“算钱”,...
课田制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课田制不?课田制呀,就好比是古代农业社会的一套独特规则。打个比方吧,就像一个大家庭里,长辈给每个家庭成员都分配了任务(这就类似课田制里给农民分配田地)。 在那个时候啊,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让他们去耕种,这就是课田制的核心。哎呀,这可不是随便分的哟!农民们得按照规定去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