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有幅《读碑图》,画中一人戴笠骑驴,静默注视遗留在荒野中的巨碑,而这座巨碑无名,没有内容,完好没有残败磨蚀。美术家认为无名石碑表示了这并非某一件特殊人物,「更有可能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境遇,在这种情境中,游客意识到自己正面对着一个无名的往昔。」面对无名的往昔,是什么情形? 宋·李成《读碑窠石图》 公...
书中谈到一幅画让我觉得很有趣,就是李成的读碑窠石图,画的是一个旅人停在一块无字石碑面前读碑,后面是枯树怪石: 李成,王晓,北宋,《读碑窠石图》 李成,王晓,北宋,《读碑窠石图》 李成,王晓,北宋,《读碑窠石图》 这幅画的意境被定义为“对废墟的凝视”,非常的恰当。画里的枯枝张牙舞爪,变幻莫测。枯枝本...
李成《读碑图》:冬日寒林古碑 📜 北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山水画家李成,他的《读碑窠石图》被誉为“古今第一”的佳作。这幅画捕捉了冬日田野上的景象,一位骑骡的老人停在一座古碑前,静静地凝视着碑文。画面简洁而富有深意,近处的陂陀上生长着树叶凋零的寒树,显得格外荒凉。🖼️ 画中取景集中,以枯树、石碑...
读碑图郑元祐〔宋代〕摩挲汉鼎朵馋颐,臣道为忠孝可移。枉使南来五千里,越江漫读孝娥碑。完善 郑元祐 (1292—1364)处州遂昌人,迁钱塘,字明德,号尚左生。少颖悟,刻励于学。顺帝至正中,除平江儒学教授,升江浙儒学提举,卒于官。为文滂沛豪宕,诗亦清峻苍古。他早年时期居钱塘(今杭州市),后来侨居吴中近四十...
读碑窠石图 一、名画解读 《读碑窠石图》可以一秒钟将读者带进秋风瑟瑟的肃杀时节,在一棵不远处的古树下,昂首龟拖着一个古碑。一位带着侍从的老者勒马驻足,细细诵读,与老人的认真截然不同的是,他的童子与坐骑显然是心不在焉,一个观看主人的行动,一个东张西望。古道行人,石碑枯树,整幅画弥漫着淡淡的忧伤。
《读碑窠石图》是 五代宋初 李成与王晓合作创作的绢本墨色画。现存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图中残碑上应有小字二行,一书“李成画树石”,一书“王晓补人物”,但现存此图中已无此二行小字,所以一说为摹本。《读碑窠石图》为双拼绢绘制的大幅山水画,表现冬日田野上,一位骑骡的老人正停驻在一座古碑前观看...
【每日中华名画|李成 王晓《读碑窠石图》】宋 李成 王晓《读碑窠石图》 纵126.3厘米 横104.9厘米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李成的画作在北宋末期便真赝混杂,故而流传至今的作品多有争议。《读碑窠石图》据记载是李成与王晓合绘之作,图中山水部分呈现出李成画作的典型风貌:寒林萧疏、窠石累叠,林木“鹿角(枝)”“...
名称:《读碑窠石图》 作者:李成 年代:五代宋初 材质:绢本 现收藏地:大阪市立美术馆 🧡“扫千里于咫尺,写万趣于指下” 李成,擅长画寒林平远之景,下笔有神,勾勒不多,形极层叠,皴擦甚少,骨干自坚,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画寒林创“蟹爪”法。他对北宋山水画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北宋时期被誉为...
《读碑窠石图》为双拼绢的大幅山水画。画作表现了冬日的田野上,一位骑骡的老人带着自己的仆从正停驻在一座古碑前观看碑文。碑高尺许,下为精致的趺坐龟首。古碑侧有两行款字,“王晓人物,李成树石”。石碑周围环绕几株老树,虬曲盘结,木叶尽脱。▲寒林环绕的古碑 画面氛围在李成的刻意塑造下,显得凄凉萧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