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即是天人合一,故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人为父母所生,即天地所生,所以说有感即有应。以证明孝悌之道无所不通的意思。故列于十六章。 孔子:“上古的圣明之君,父天母地。所以对于天地父母,是同样的看待。如事父孝,那就是效法天的光明。事母孝,那就是效法地的明察。推孝为悌,宗族长幼,都顺于礼...
子曰:昔者,明王是父孝, 故事天明;是母孝,故事地察; 长幼顺,故上下冶。天地明察 ,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矣。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也, 孝悌之至,通于声明,光于似海, 无所不同。《诗云》 自西至东,自...
能够明察天地覆育万物的道理,神明感应其诚,就会彰明神灵、降临福瑞来保佑。所以虽然尊贵为天子,也必然有他所尊敬的人,这就是指他有父亲;必然有先他出生的人,这就是指他有兄长。到宗庙里祭祀致以恭敬之意,是没有忘记自己的亲人;修身养心,谨慎行事,是因为恐怕因自己的过失而使先人蒙受羞侮辱。到宗庙祀表达敬意,...
第二是乐。奉养父母时,应让父母欢心;第三是忧,父母生病时,应尽快请医生诊治。第四是哀;父母去世时,应尽到哀伤。第五是祭;祭祀父母时,应庄严敬肃。以上五点都能完备,才算真正做到孝敬父母。。侍奉双亲的孝子,就能做到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利益面前不争先。反之;如果身居上位而骄傲,就会...
孝,应有始有终 (讲于2017年12月7日) 孝是应该贯穿一生、有始有终的,那什么是孝的始终呢?我们看看《孝经》上是如何说的吧。在《孝经》中,孔子对曾子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意思是说,人的身体、肌肤、毛发等都是从父母那里来的,我们要...
《太上感应篇》主要阐述了道家的“感应”思想和“承负”法则。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认为人们的行为会影响到这些关系,进而影响到自身的命运... 38 7675 《太上感应篇》诵读 《太上感应篇》为道教经典,内容主要是劝人遵守道德规范,时刻止恶修善自利利他。本书特别强调承负法则,行善积...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是传统美德。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系统地论述孝道。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读完孝经后的感想与心得,供大家学习。 读完孝经后的感想与心得1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国学经典诵读《大学中庸孝经》,《孝经》的资料好象都比较难懂,爸爸妈妈又和我一齐阅读了《二十四孝》,我觉得其中的故事...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一种"反哺"的行为。 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这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统地论述孝道的人,《论语》...
1. 中国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之一,体现了中国人对父母的敬爱之情。孝道不仅是传统美德,也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2. 在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对孝道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孝道被视为天经地义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公德的基础,也是一切德行修养的根源。父母赋予我们生命,抚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