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猛志固常在 此诗出自魏晋诗人陶渊明的《读山海经》。诗文原句为: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综上,本题答案为“猛志固常在”。扩展《读山海经·其十》魏晋 陶渊明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1]”(《饮酒》)至今脍炙人口。陶渊明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陶渊明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在其《五柳先生传》中也有写道:“造饮辄尽,期在必...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 陶渊明(魏晋)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译文 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 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 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 当年的雄心壮志还在,可是美好的...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晋)陶渊明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1.连一连:将下列故事和人物连起来。劈山救母许仙白蛇传祝英台化蝶沉香鹊桥相会盘古开天辟地织女2.在图片下面的横线上写上相应的故事名 ...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原文 读山海经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作品注释 ①山海经:《山海经》共十八卷,是一部包含我国古代地理,历史,神话,民族,动物,植物矿产,医药,宗教等多方面内容的重要文献。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在公元416年前后创作的。当时,陶渊明因官场黑暗、政治腐朽而辞官归隐,过上了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在他的诗歌中,我们既能感受到他对山水田园的热爱,也能体会到他对世俗纷扰的厌倦。 在那个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陶渊明却选择了远离尘世...
渊明此诗称叹精卫、刑天之事,取其虽死无悔、猛志常在之一段精神,而加以高扬,这并不是无所寄托的。《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一组联章诗,第一首咏隐居耕读之乐,第二首至第十二首咏《山海经》、《穆天子传》所记神异事物,末首则咏齐桓公不听管仲遗言,任用佞臣,贻害己身的史事。因此,此组诗当系作于刘裕篡晋之...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的原文如下: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对这首诗的理解如下: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赞颂精卫填海和刑天舞干戚的神话故事,体现了诗人对不屈不挠、反抗到底的精神的赞扬。精卫虽小,却以微木...
精卫:神话中的鸟名。《山海经·北山经》:“发鸠之山,其上多柘(zhè)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huì,鸟嘴),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饺(xiāo,呼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湮(yīn,填塞)...
(一)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节选)[晋]陶渊明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注】①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②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