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论:很显然,“罪论”这个技能,对应的是诸葛瞻那句名言——吾有三罪。从技能契合度的角度考虑,新版诸葛瞻的技能明显更符合历史。旧版诸葛瞻一言不合就发动“罪论”扒人衣服,设计得实在莫名其妙。新版“罪论”的确就像历史上的诸葛瞻一样——我没打出伤害,我有罪;我浪费了手牌,我有罪;我手上还剩一些牌没出...
第一罪:后主宠信宦官黄皓 实际上,这是诸葛瞻对刘禅听信谗言、违背先父诸葛亮“亲贤臣,远小人”谏言的指责。刘禅宠信宦官黄皓,导致朝政混乱,而诸葛瞻作为重臣,却无力改变这一局面。 第二罪:姜维连年北伐,造成国民疲惫 诸葛瞻对此有所不满,实际上也隐含了对父亲诸葛亮将北伐大业传给姜维的责怪。姜维的连年北伐确实...
263年冬,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战死前,述说了自己所犯的“三罪”:不能杀黄皓,不能控制姜维,不能保国。 当时,魏大将邓艾取道阴平,出其不意地击败了蜀汉。 诸葛瞻率军守卫绵竹,不肯投降。 运筹帷幄的诸葛亮直到46岁才生下儿子诸葛瞻。 但世事无常,诸葛亮死的时候,诸葛瞻才8岁。 虽然从小就被寄予过高的期望,但...
或许,诸葛瞻心底深处还秉承着父亲诸葛亮的理念,可蜀汉的实际情况,不允许他跟诸葛亮一样。姜维主战,诸葛瞻主停战,这就是诸葛瞻把姜维视为政敌的根本原因。至于姜维跟诸葛瞻能否联手合作?我个人感觉不可能,姜维对于北伐的执念太深,除非诸葛瞻支持他。可当时蜀汉政权内部,其实反对北伐的呼声,已经超过了主张北伐...
吾有三罪。到底是哪三罪呢?诸葛瞻自己也说了:除黄皓、制伯约、守国土。黄皓,就是刘禅身边的那个宦官,玩弄权术,蛊惑人心,如果没有他,姜维的北伐还真有可能成功。伯约,说的自然是姜维了。可是,为什么要制伯约呢?我们都知道,姜维那可是继承了诸葛亮遗志的人,任大将军职位,为蜀汉费心力,数次北伐,甚至直至蜀汉灭亡...
诸葛瞻的这句话,悲愤而无奈,但若细究会发现,诸葛瞻所言的自己有三罪,看似在自责,但越看越有指责刘禅和父亲诸葛亮的意思。其一,皆知刘备在临死前,曾托孤诸葛亮,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可谓举国托付给了诸葛亮,但同时对儿子刘禅,却也有交代,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
诸葛瞻所说的“三宗罪”里,黄皓是有名的奸臣,而姜维却是有名的良将,他为什么却说没能制衡姜维呢?姜维是个文武双全的超级人才,他原本是魏国将领,但在魏国非但没有得到重用,反而遭到猜忌,后来,他一气之下转投诸葛亮麾下。诸葛亮这时正为蜀中后继无人而苦恼,于是对军事才能突出的姜维很欣赏,认为他是:...
诸葛瞻这句话是在说,自己在朝中内不能除掉黄皓,外不能制衡姜维,没有守住江油使得这场战争失败,这三大罪自己还有何脸面回去。但不管诸葛瞻回不回去,蜀国在这场战争之中主力尽失,再也没有余力抵挡魏国的进攻,虽然姜维还在,但刘禅还是在谯周的劝说之下投降,毕竟现在的蜀国再也没有什么力量了。刘禅将全部的...
三罪论并非出自《三国志》,而出自《元和郡县志》,原文为: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这句话究竟是不是诸葛瞻真实发言?我觉得大概率是后人杜撰的。这个三罪论并未出现于三国志与华阳国志,估计是后人假借诸葛瞻之口,将蜀汉灭亡的锅甩给了黄皓、姜维等人。(假借大人物...
要知道诸葛瞻在临死前说了三罪:第一罪自然是诸葛瞻的过错,他虽执掌着尚书台,但没有利用手中的权力做出该做的事,不能劝说刘禅不要听信黄皓之言,让刘禅被宦官迷惑而逐渐昏庸,这一罪,诸葛瞻要付很大的责任;第三罪因诸葛瞻放弃有利地势阻击敌人,反而在不利的情况下与邓艾展决战,以至于兵败,蜀国最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