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比库与比丘,虽然只差一字,却有着不同的含义与传承。首先,从语源来看,“比库”源自巴利语,而“比丘”则源自梵语。具体来说,“比库”意为行乞者、持割截衣者、见怖畏等,而“比丘”则含有乞士、破烦恼、怖魔等意义。这反映了它们在佛教文化中的不同象征。其次,两者在传承上也有所不同。...
“比库”源自巴利语,是巴利语bhikkhu的直接音译。“比丘”源自梵语,是梵语bhikùu的古音译。玄奘、义净等大翻译家将之更准确地音译为“苾刍”。现在的读音近似为“比输”。2.释义不同:比库含有行乞者、持割截衣者、见怖畏等义。如南传《律藏》中解释:“乞讨者为比库,遵从于行乞者为比库,持割...
的有学比库我不见有其他一种内在的因素能如一种因素 诸比库,如理作意的比库,能舍断不善,培育善 第七、作意 现在来讲另外一个心所——作意。“作意”由巴利语 manasikàra 直接翻译过来。manas 是意;kàra 是作、造作。 英文翻为intention。作意的特相是指引相应名法朝向所缘, 即带领其他心所一起面向...
“诸比库,色无我!诸比库,假如此色是我,此色不应导致病恼,于色可得:‘愿我的色是这样,愿我的色不要这样!’诸比库,正因为色无我,所以色会导致病恼,于色不可得:‘愿我的色是这样,愿我的色不要这样!’ 诸比库,多闻圣弟子如此照见,则厌离于色,厌离于受,厌离于想,厌离于行,厌离于识。厌离而离染,...
诸比库,这五种乃是障碍、盖、心的覆盖、使慧羸弱者。诸比库,该比库实未舍断这五种障碍、盖、心的覆盖、使慧羸弱者,其软弱无力之慧能知自己的利益,能知他人的利益,能知两者的利益,或能证悟上人法、能为圣者的殊胜智见者,无有此事!"(A.5.51)佛陀教导禅修者在修习禅定、培养禅那之前,先要捨离五盖。正如...
《长部》(卷22):“诸比库,什么是忧呢?诸比库,心的苦,心的不愉快,由意触而生的痛。” 《长部》(卷22):“诸比库,什么是恼呢?诸比库,若是由于具足任何一种的不幸、遭遇任何一种的苦法而郁恼、忧恼、憔悴、绝望。诸比库,这称为恼。” 《长部》(卷22):“诸比库,什么是怨憎会苦呢?于此,凡是那些不...
“诸比库,比库随其所..“诸比库,比库随其所至,随其所愿,以此身中观察此身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禅修者把身体——这个称为所谓的身体分为四十二个部分,其中在身体里面地界最明显的有二十个部分,他们依次是:头发、身毛、指甲、
诸比库,假如此诸行是我,此诸行则不应导致病恼,于诸行可得:『愿我的诸行是这样,愿我的诸行不要这样!』诸比库,正因为诸行无我,所以诸行会导致病恼,于诸行不可得:『愿我的诸行是这样,愿我的诸行不要这样!』」30 当因缘和合时,愤恨会在心中生起,我们是无法阻止的。只要它一生起,我们就无法单靠意志力...
伍巴离,如果你知道有些法: ‘这些法能导向完全厌离、离欲、灭尽、寂止、证智、正觉、涅槃。’伍巴离,你就可以肯定地忆持:‘这是法,这是律,这是导师的教导!’”(A.7.83) “诸比库,又犹如大海唯有一味,即咸味。同样地,诸比库,此法、律唯有一味,即解脱味。” ...
诸比库,在此,比库已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成就初禅而住;寻伺寂止,内洁净,心专一性,无寻、无伺,定生喜、乐,成就第二禅而住;离喜并住于捨,念与正知,以身受乐,正如圣者们所说的:‘捨、具念、乐住。’成就第三禅而住;捨断乐与捨断苦,先前的喜、忧已灭没,不苦不乐,捨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