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
【重点字解释】:诫:告诫、劝勉、警告,劝人警惕。书:书信。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导的信。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君子:品德高尚的人。修身:提高自身的修养。养德:培养高尚的...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家书。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诫子书 【拼音】:jiè zǐ shū 【...
《诫子书》是清朝聂继模家训,录入清朝《政令全书》。清朝乾隆年间,聂继模写给儿子聂焘(镇安县令)的家信,言居官之道,字字珠玑,发人深省,为历代家训上乘之作。原文 《诫子书》:尔在官,不宜数问家事。道远鸿稀,徒乱人意,正以无家信为平安耳。尔向家居本少,二老习为固,然岁时伏腊,不甚思念。...
《诫子书》是诸葛亮的经典之作,全文如下: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 ...
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在去世前写给年仅8岁的小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全篇仅86个字,却是诸葛亮总结一生的智慧,道出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道理,用以教导后代的名篇。而这封家信总结出来的人生经历中的至理名言,在如今依然有非常积极和现实的教育意义。一、宁静的力量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诫子书》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是诸葛亮...
《诫子书》的全文如下:“亮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欲报之恩,必先立身。子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皆为人之道,子当铭记于心。”这段话虽然简短,却包含了诸葛亮对人生、修身、立德、报恩等方面的深刻思考。接下来,我们将逐句分析这篇文章的深意,探讨...
1. 《诫子书》——诸葛亮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品德高尚的人,依靠内心宁静专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