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图与诗味论
杨万里诗味论试析
生成来源,“诗味论”是特殊历史传统和文化积累 的结果。 一 、“五行学说”与“声、色、昧、时”的“五体” 结构 “五行学说”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以五行为 中心,向五方辐射,由若干个和五行发生对应关系、 以“五体”为结构的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这一庞 ...
又如“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句意其实是“三秦辅城阙”。 如果,以上多个例句都按正常语序的话,平仄不协调也完全白话了,还有啥诗味可言。 倒词现象难以理解。 我们说,懂得倒词的一些规则,就能辨识出诗的意味来。否则,就是在门外瞎折腾——连意思都误解,何谈品其诗的意味和趣味。 至于诗的趣味,先让我们...
摘要:现代自西方引进的通感、应和论,与中国古代的“味”、诗味论有相通之处。通感、“味”揭示的是艺术活动中感官感觉的互通,代表审美特征的共同性。应和论、诗味论揭示的是主客体之间存在的某种对应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相和性,并借助其将情感、思想等抽象观念表达出来...
司空图诗味论1 第三节、司空图诗味说及诗歌意境论 中国文学思潮和文论发展到了晚唐,大体有以下几派:一是主张缘情绮丽文学,寓感伤风情之中,寄性灵于华艳之间,主要以杜牧和李商隐为代表;二是提倡隐逸冲澹文学,系忧情于山水之间,可以皮日休和陆龟蒙为代表;三是追求超逸的诗味诗美,潜心艺术意境创造,可以...
而南朝正值诗歌吟咏之风盛行,与诗 味论的形成不无关系。 一、南朝吟咏之盛行 广义的吟咏最早出现在《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语 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上古时诗乐一体,用于教 化的诗往往要配合乐器歌唱,而不配乐器歌唱的称为“徒歌”, 相当于现在的清唱。后来诗与乐逐渐分离,一部分沿着...
论杨万里的“诗味说” 杨 理 论 (西南大学 文学院,重庆 北碚 400715) 摘 要:“诗味说”是杨万里诗学思想的核心所在,其独特处在于:以“味”论诗歌群体风格特质——追求神 似,“舍形逐味”;以“味”来规范传统诗教的怨刺内容——要求诗歌精光内敛。杨万里“诗味说”与“晚唐异味” ...
诗味论1. "Theory of Poetic Taste" is a Chinese traditional poetics with uniqu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also i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ry theories with the accumulation of Chinese aesthetic taste and empirical thinking characteristics,which has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司空图的诗味理论还包含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如何去创造和获得诗味。直致所得。见于《与李生论诗书》,它的基本含义是自然写出所见所感,而不数事用典或“附于蹇涩”以显示才学。只有妙造自然,即境会心,才可以使诗具有“醇美”之质。《与李生论诗书》中,他大量引用了自己的诗句,如“草嫩侵沙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