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笔解》中的一些解释和阐发,与韩愈的思想倾向和学术风格相吻合,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这一观点。然而,由于历史文献的缺乏和记载的不完整,我们无法确定韩愈是否为《论语笔解》的直接作者或主要编纂者。但可以肯定的是,《论语笔解》反映了韩愈等唐代儒学家的思想倾向和学术追求。 四、《论语笔解》的学术价值 《...
《论语笔解》 《论语笔解》唐韩愈、李翱合撰。韩愈曾为《论语》作注,成《论语注》10卷,其注释时,先于卷端有所记录,李翱也间或与其讨论,并附书其间。 《论语注》书成,稿本遂为人所得,采摘《论语注》中的不载者,别录为二卷刊行。书中所注,以“韩说”、“李说”为别,大体以韩说为本,李说为辅,其说解...
〖论语笔解〗二卷。 旧题唐韩愈(768-824)、李翱(772-841)合撰。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早孤,刻苦自学,贞元进士,任监察御史,贬阳山令,转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因谏宪宗不可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世称韩文公,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政治上反对藩...
论语笔解 作者:韩愈 二卷,旧题唐韩愈、李翱同注。唐以来对此书说多异同,参校各说,疑此书为韩愈注《论语》前所作的笔记心得,李翱亦间有讨论,附于其间,后人得之,刊刻而成,而以韩曰、李曰分别两人之说。韩愈、李翱学术观点相近,二人所解基本看法相同。韩、李讲性,因而多用以解说《论语》,如解释孔子“五十...
韩愈《论语笔解》的解经方式及其学术价值 《论语》由唐代的韩愈(1782-84)和李敖(772-841)撰写。韩愈思想上尊儒排佛,并致力于恢复儒家道统,被后人视为宋明理学发展的先驱。鉴于近代陈寅恪、钱穆等都认为研究宋明理学始于唐代,并对韩愈、李翱的思想多有肯定之意,因此,当代学者多数对《论语笔解》表示肯定。作为一家...
[摘要]《论语笔解》并非伪作,它成于韩愈、李翱之手,曾与韩愈《论语注)并行于世。后《论语注》渐佚,而《论语笔解》独存。在《论语笔解》中,韩愈、李翱冲破“疏不破注”的解经戒 律,大胆指斥前儒在《论语》字词训诂、文意解读方面的失察之处。主张越汉儒而直承孔孟,舍汉魏旧注而直究经文本义。为此,他们不惜...
论语笔解 學而第一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 馬曰其言可反覆故曰近義 韓曰反本要終謂之復言行合宜終復乎信否則小信未孚非反覆不定之謂 李曰尾生之信非義也若要終合宜必不抱橋徒死 馬云反覆失其旨矣 恭近於禮逺恥辱也 馬曰恭不合禮非禮也能逺恥辱故近禮中国古籍全录 ...
首页 >> 四书类>> 论语笔解>> 正文 卷上學而第一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 馬曰其言可反覆故曰近義 韓曰反本要終謂之復言行合宜終復乎信否則小信未孚非反覆不定之謂 李曰尾生之信非義也若要終合宜必不抱橋徒死 馬云反覆失其旨矣 恭近於禮逺恥辱也 馬曰恭不合禮非禮也能逺恥辱故近禮 韓曰禮...
臣等謹案論語筆解二巻舊本題唐韓愈李翺同撰中閒所注以韓曰李曰為别考張籍集祭韓愈詩有論語未訖注手跡今微茫句邵博聞見後錄遂引為論語注未成之據而李漢作韓愈集序則稱有論語注十卷與籍詩異王楙野客叢書又引為已成之證晁公武讀書志稱四庫邯鄲書目皆無之獨田氏書目有韓氏論語十卷筆解兩卷是論語注外别出筆...
善本古籍 | 新刊唐昌黎先生论语笔解,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 韩愈、李翱撰 宋蜀刊本 光绪二十年(1894),适逢慈禧太后六旬寿庆,德宗载湉(1871-1908)在帝师翁同龢(1830-1904)提议下,全面清查宫中“天禄琳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