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幽默似乎不在许鞍华的创作路径,冯氏喜剧估计她也看不上眼;《宠儿》这类复古戏剧性倒是可以尝试,但在中国市场缺乏土壤。影片更像是在践行小说影像翻译的角色,但不知是许鞍华错会了张爱玲,还是有意为之,小说和电影完全是两个“味”,两种“道”。影片前一百分钟基本都在小说的故事线上行进,但具体到人物,...
许鞍华在拍摄贴近大众的故事时,能呈现出非常真实而质朴的味道,但是当她操手起张爱玲笔下那些带着旧时腐朽浮华气的上海香港小资传奇时,就横生出田间老妇意淫皇宫娘娘的味道,真不知道是让东宫烙大饼好,还是让西宫剥大葱好。 无论是电影还是爱情,“合适”才是第一位的,由风格不搭的人来执导、编剧、表演,再好的...
但问题是,这样一个张爱玲,难道许鞍华和王安忆还不如广大网友读得懂?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要忠实还原,许鞍华完全做得到,但她并不愿意。因为把电影拍得“残忍”“绝望”,许鞍华就不是那个我们熟悉的许鞍华了。在《女人四十》《男人四十》里,观众看到了最朴实、简单的生活,也看到了最浓烈、炽热的情感。平凡小人物...
再说带非现代戏剧影像里,许鞍华的“美学”就更加直观了,最为代表的莫过于她翻拍过的三部张爱玲作品。 八十年代拍《倾城之恋》,九十年代拍《半生缘》,再到即将上映的《第一炉香》,许鞍华对于原著笔下的女性角色从选角到服饰无一不透露自成一派的许氏准则。 一向注重人文厚度的许鞍华,在处理张爱玲这类文学原著时也...
这是张爱玲原著的作品《沉香屑·第一炉香》的结尾,这其中尽能体现原著描写出的苍凉与悲哀,但在许鞍华的电影《第一炉香》中,却是拿“爱而不得”作为主题,这也是很多观众吐槽的一点,但其实许导的“爱而不得”站在另一个角度是可以理解的,这里就将从这一点出发,分析这部电影。许鞍华出生于1947年的鞍山,在...
如果把张爱玲的三部小说《倾城之恋》《半生缘》《第一炉香》和许鞍华由此改编的三部同名电影做比较,可以看出两位不同媒介的创作者审美理念和创作手法层面的诸多不同,这种不同尤其鲜明地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 张爱玲“冷眼”看自己的人物,对笔下的角色不留情面也绝不伪饰,冷静而疏离;而许鞍华则对人物...
推迟了一年,许鞍华改编自张爱玲同名小说的电影《第一炉香》终于来了。这部影片公映前就争议不断,公映前后口碑并无反转。从不断下滑的评分来看,许鞍华本次挑战张爱玲作品电影化,依然不算成功。但,电影与文学两大才女的隔空“较量”,还是值得细细品味。 强大的制作班底和 选角的错位感 《第一炉香》的制作班底非...
《第一炉香》中,许鞍华曲解了张爱玲对“卑微之爱”的定义:“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这种卑微在于一种单向度的爱,即“我爱你,与你无关”。它是一种绝对主动的行为,只要自己认定了他,哪怕对方不爱自己,也不会移情别恋。对此,电影《第一炉香》恰恰做了反向注解。片中的葛薇龙对乔琪乔是真爱,且...
张爱玲的“虱子”与许鞍华的“袍子” 原创 小印 印客美学 张爱玲向左,许鞍华向右。 这可能注定是一张不及格的答卷。 即便有许鞍华、王安忆、坂本龙一、杜可风的庞大阵容。即便有车见车载的彭于晏。 改编张爱玲小说,本来就是一件危险而富有挑战的事。 “华丽的袍子下面满是虱子”。重点是袍子还是虱子?
2021年,许鞍华执导的张爱玲小说改编电影《第一炉香》上映后引起巨大争议。谈及文学作品改编电影,许鞍华表示,这类作品的优势是已经有了好的故事和人物,但劣势在于,文学作品越有名,观众固定的印象和看法越难改。她坦言,当时拍《第一炉香》时紧张又兴奋,有点书迷心态,“很多地方做得不好我承认。”但她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