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时,许知远37岁,还算年轻;书封上的梁启超更年轻,30岁。在众多同时代的书报中走近梁启超后,许知远看到流亡到旧金山的那位青年变革者,在以世界经验反观中国困境。三十而立的他逐渐脱离康有为,获得智识上的独立,也走到了思想成熟的关键时刻。从“维新”到“新民”,梁启超再一次推动了“变革”。这是一个青年对...
许知远在梁启超传记的前两册中,展露出他的写作特色,或者说是一种“野心”——通过梁启超,我们不仅认知到一个伟大灵魂的悲喜起落,更能用叙述的碎片,去再现一百年前的时代,让我们了解当时的环境,更易理解时势对人物的影响。以此言之,这部传记也不止于生平思想,更有对历史文献的筛汰和时代语境的还原。自1898...
很多人都会把梁启超称为“我们的同代人”,他生活的时代正经历新旧之间的剧变,每个人内心的焦灼、迷茫与期盼,与当下的世界形成不息的共振。许知远也并不回避这点,他希望借书写梁启超思索大的历史方向,更重要的则是思索每一个身处转型时期的人如何面对自身的彷徨。今年是梁启超诞辰150周年,许知远推出了《青年变革...
10月21日下午,河南人在东京:留学生与梁启超——《梁启超:亡命(1898—1903)》新书沙龙郑州场在郑州海汇港举办,作者许知远携新书和主持人段晓华与读者一起,分享河南人在东京以及梁启超与留学生的故事,一同感受他们在东京的思考、挣扎与成长。走向世界的梁启超 今年8月,《梁启超:亡命(1898-1903)》出版,这是...
大河网讯 “写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我来说,写作更像是一场旅行。”许知远以这句话开启了座谈。10月21日,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谈话节目《十三邀》主创许知远来到郑州海汇港,以《河南人在东京:留学生与梁启超》为主题分享其新书创作体验,沙龙现场座无虚席,许知远和绿城读者展开了一场信息量巨大的头脑风暴。...
对话“梁启超从没被失败摧毁,他有一种反脆弱的本领” 潇湘晨报:在写作梁启超的过程中,有没有对梁启超的一些意外发现? 许知远:最意外的是“保皇会”的那部分的。之前我没想到它在海外有那么大的一个华人群体网络,形成了那么大的一个政治、商业组织。这是之前我们触及梁启超的时候很少触及到的。大家总是把他局限在一...
7月19日,2023香港书展开幕,知名文化评论家许知远带来了一场以《全球旅行者梁启超》为主题的讲座。以下是他演讲的部分精彩内容: 香港:一个理念与生活方式许知远首先提到,香港不仅仅是一个城市,而是一个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象征。他指出,小香港、小上海、银座大厦等概念在很多城市都存在,这反映了人们对这些地方的向往和想...
公车上书后,梁启超留在北京与汪大燮等人参与维新派报刊《万国公报》的创办,这份报纸的报名与由英美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一份刊物同名,向北京的士大夫阶层传递新思想。许知远注意到,《马关条约》带来的创伤之变、忧患情结和强烈激情在梁启超的心中很快消散了,他的心态开始反复摇摆,他开始觉得自己“一事不可为”。但...
《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 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5月。 罗丹妮:在某种程度上,梁启超是一个历史上的中心人物,通过梁启超看时代是一种中心视角,而北魏宫女是相对边缘的人物,想听听两位老师对边缘和中心的理解。 罗新:边缘和中心是相对的,即便是梁启超,相对于慈禧,后来的孙文、袁世凯,他真能算中心吗?其实也是一个...
《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 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5月。 罗丹妮:在某种程度上,梁启超是一个历史上的中心人物,通过梁启超看时代是一种中心视角,而北魏宫女是相对边缘的人物,想听听两位老师对边缘和中心的理解。 罗新:边缘和中心是相对的,即便是梁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