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首先,秦始皇“书同文”之后,汉字系统代代延续,实与中国文化的融合有密切的关系。再加上汉字是视觉文字,可以克服方言的隔阂。于是,虽然广土众民,地方性的差异不少,中国仍能保持相当一致的文化同质性,政治权力可以更迭,文化认同则足以维系共同体的延续不散。综合言之,广大地区的古代族群在密切接触的过程...
这本《万古江河》即心怀中国文化的著名史家许倬云先生交出的一份答卷,也是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随着历史的进展,中国文化的内容与中国文化占有的空间不断发生变化:从考古发现所见的中国文化的发端,到“中原”的出现,中原变成了中国,“中原的中国”慢慢扩张变成“中国的中国”,...
许倬云曾在接受李怀宇采访时坦言:“写《万古江河》时,我有原则,不写政治、战争、制度、帝王将相,写老百姓。”他还表达,中国从来不是孤立的,它的视野、它的领域都在跟外面接触,准备走向大世界共有的大人类,为下一代的孩子准备这条路,将来中国必定是全世界的一部分,不能独立于外。 话说有一家姓张的,五代六代...
许倬云,当今最有影响力的史学大家和思想家之一,1930年出生于厦门,江苏无锡人,美国匹兹堡大学荣休讲席教授。学术代表作有《西周史》《汉代农业》等。近年来,许先生致力于“面向大众的史学写作”,著有《万古江河》《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等数十种,海内外行销百万册。
我们就举几个许先生的书名来看这样的不同:江渚候潮汐,江心现明月,倚杖听江声,江口望海潮,十日谈,风雨江山,万古江河(这一本通史的书,并出英文翻译,流行最广)等等。从这些书名,可以看出许先生对中国文化的爱,是伴着从心底发抒的美感的。他对于“万古江河”的大地所自然生出的、不能自已的敬意,是那...
所以我写《万古江河》,是为了让大家知道,中国不是自古以来就这么大一块,是慢慢长大的,当年的“蛮夷戎狄”就是今天的腹地,当年的敌人就是今天的邻居,同样地,今天的敌人也可能是将来的邻居。 从中原的中国到世界的中国 我深受感召的梁启超先生,他原本要写一部中国史,可惜没写成,只写了一个绪论。他说,“中国”是...
这种中国人的精神文化在民间日常生活里面,不知不觉还在重复出现。历史学家许倬云认为,在世界文化圈里,中国文化还保持着人数最多、历史不间断时间最长的地位,而且内容不断增加、改变、丰富,这个纪录世界上不容易有。他致力为大众写史,著有《万古江河》《说中国》《许倬云说美国》等作品,获得过“亚洲学会特别贡献...
许倬云,当今最有影响力的史学大家和思想家之一,1930年出生于厦门,江苏无锡人,美国匹兹堡大学荣休讲席教授。学术代表作有《西周史》《汉代农业》等。近年来,许先生致力于“面向大众的史学写作”,著有《万古江河》《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等数十种,海内外行销百万册。
🌊“江河万古流。”这句话真是道出了历史的真谛。许倬云的《万古江河》这本书,真的是需要你有一定的历史基础才能读得懂。如果你对历史感兴趣,那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 古代的中国:多元文化的起源 🌍 从旧石器时代开始,中国的文化就呈现出多元的特点。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慢慢发展出了丰富多彩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