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认知科学的兴起为探索人类大脑黑箱提供了新的工具,同时也将翻译研究推进到了翻译过程研究,带来了两种彼此互补的认知路径,即基于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等学科的广义认知翻译学和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狭义认知翻译学。狭义认知翻译学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借助概念化、识解、范畴转换、隐喻和转喻等认知机制,为更精细...
2007年,意大利学者里卡多 ·马丁(Ricardo Martín)教授首次提出“认知翻译学”(Cognitive Translatology)这一概念,倡导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思潮联系起来,建立兼具科学性与人文性的认知翻译学。自此开始,翻译研究迎来了它的“认知转向”:研究重心逐渐由翻译产品转向翻译过程,由译作分析转向译者认知心理探究。随着...
《认知翻译学》以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的语言认知理论为基础,构建认知翻译理论模型,是认知翻译学理论构建的一个新的探索,所构建的分析模型颇具前沿性和前瞻性,并且将理论构建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对翻译现象所做的认知阐释既具有理论深度,也很有解释力,观点和结论具有创新性,是认知翻译学领域具有引领性的著作。《...
《认知翻译学》以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的语言认知理论为基础,构建认知翻译理论模型,是认知翻译学理论构建的一个新的探索,所构建的分析模型颇具前沿性和前瞻性,并且将理论构建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对翻译现象所做的认知阐释既具有理论深度,也很有解释力,观点和结论具有创新性,是认知翻译学领域具有引领性的著作。《...
认知翻译学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末,并以“认知的翻译”为核心思想,引入了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模型。认知翻译学从四个层面研究翻译:深层认知层面、意义构筑层面、翻译表现层面和外部层面。它把翻译过程中的认知动态作为研究对象,以更深入的方式探索翻译理论,提出了新的翻译理论,促进了翻译理论的发展。
【构式思维:认知翻译学的新增长点】斯内尔-霍恩比(Mary Snell- Hornby)指出,翻译研究经历了语言学内部的语用转向,以及语言学外部的文化转向、实证转向和跨学科转向。而认知科学的兴起为探索人类大脑黑箱提供了新的工具,同时也将翻译研究推进到了翻译过程研究,带来了两种彼此互补的认知路径,即基于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
自此开始,翻译研究迎来了它的“认知转向”:研究重心逐渐由翻译产品转向翻译过程,由译作分析转向译者认知心理探究。随着研究范式及理论方法的日渐成熟,翻译领域掀起了一股翻译认知研究的热潮,至今方兴未艾。 认知科学的发展为认知翻译学奠定基础 发轫于西方的认知翻译学是在认知...
《认知翻译学》以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的语言认知理论为基础,构建认知翻译理论模型,是认知翻译学理论构建的一个新的探索,所构建的分析模型颇具前沿性和前瞻性,并且将理论构建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对翻译现象所做的认知阐释既具有理论深度,也很有解释力,观点和结论具有创新性,是认知翻译学领域具有引领性的著作。《...
1.6 认知语言学的表征方法与翻译研究 当今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主要是由三种方法表征的,即三个路径:经验观(experiential view)、突显观(prominence view)和注意观(attentional view)。这三种方法对翻译都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1.6.1 经验观与翻译 经验观是基于心理学对范畴化过程的研究以及对典型效应的揭示上,认为语言学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