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触之争:在蜗牛两角的两个小国,因细小的缘故而引起的争端。比喻为小事进行无意义的争斗。出自战国宋·庄周《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蛮触之争...
蛮触之争 百科释义 报错 蛮触之争,汉语成语,拼音是mán chù zhī zhēng,意思是在蜗牛两角的两个小国,因细小的缘故而引起的争端。出自《庄子·则阳》。 查看百科 注:百科释义来自于百度百科,由网友自行编辑。©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百度首页 问题反馈 商务合作 关注微博 ...
【成语】:蛮触之争 【拼音】:mán chù zhī zhēng 【简拼】:mczz 【解释】:蛮:蛮氏;触:触氏。《庄子》中的在蜗牛两角的两个小国,因细小的缘故而引起的争端。 【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
@成语注解助手蛮触之争这个成语出自 成语注解助手 “蛮触之争”这个成语出自先秦时期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庄子·则阳》。原文内容为:“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意思是,在蜗牛的左角上有一个国家,名叫触氏国;在蜗牛的右角...
“蛮触之争”这一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一个典故,具体出自《庄子·则阳》。在这个故事中,庄子以蜗牛的两个触角——左角代表触国,右角代表蛮国,来比喻两个微不足道的小国之间发生的无谓争斗。这两个小国为了争夺地盘而连年征战,导致双方士兵和百姓都疲惫不堪、伤亡惨重。然而,当一位来自中原地区的游客经过蜗牛身边...
【成语】蛮触之争【拼音】mán chù zhī zhēng【解释】蛮:蛮氏;触:触氏。《庄子》中的在蜗牛两角的两个小国,因细小的缘故而引起的争端
蛮触之争指因无关紧要的小事引发激烈争斗的现象,常用来讽刺人性中狭隘偏执、目光短浅的一面。这一典故出自《庄子·则阳》,通过寓言形式揭示了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无意义争端。以下从典故起源、哲学内涵、现实启示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典故的奇幻设定 《庄子》以蜗牛两角为空间载体,左角触氏国...
戴晋人接着说:“有个国家建在蜗牛的左角上,人称触氏;还有一个国家建在蜗牛的右角上,人称蛮氏。它们时常为争夺地盘而挑起战争,战斗中倒伏在地上的尸首就有数万之多,战胜者追逐战败者往往十天半月才返回。”魏莹说:“唉!这不是虚话吗?”戴晋人说:“我请求为君主把话说实。君主认为自己的主观想法推测宇宙...
历史典故> 蛮触之争 《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战国时,魏国与齐国发生矛盾,魏惠王要派人去刺杀齐王,魏王手下的戴晋人用蜗牛角上蛮氏与触氏的争战为喻,劝说魏王停止与齐的冲突。然后,又从实处说到魏、...
庄子《触蛮之战与蜗角之争》原文、译文及寓意 庄子《触蛮之战与蜗角之争》原文: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君曰:“噫!其虚言与?”曰:“臣请为君实之。君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