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书中集中阐述荀子关于克服认识片面性的论文。文中首先提出:“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指出认识的片面性是人们认识中的通病;然后分析了产生认识片面性的主客观原因,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解蔽,即克服片面性的方法。他指出,要解蔽,一方面要“兼陈万物而悬衡焉”,全面把握事物的各个方面,加以...
荀子的“虚壹而静”思想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时,应保持内心的虚静和专一,不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同时,荀子强调的“道”作为衡量万物的标准,也启示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应有更高的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此外,《解蔽》篇还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这对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适应社会...
好的,以下是《荀子·解蔽》的译文: 人们最大的祸害,在于只看到片面的事物而忽视了全局,治理国家要恢复礼义经典,有两方面的疑问则顺从礼义经典。堵塞了源头,停止了流动,天下混乱才可得到治理,天下动荡才能得到太平。 从前夏禹堵塞洪水,疏导长江、黄河,使它们各自入海,以顺应水势的规律。后羿张弓射日,顺应了民心。禹和...
《荀子》 解蔽 作者:聚优荀况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理。治则复经,两疑则惑矣。天下无二道,圣 人无两心。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乱国之君,乱家之 人,此其诚心,莫不求正而以自为也。妒缪于道,而人诱其所迨也。私其所积,唯 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
《荀子解蔽:原文与译文的深度解读》 荀子的《解蔽》那可是很有深意的一篇文章呢。咱们先来说说这原文,它就像一座神秘的古老城堡,充满了智慧的宝藏,可要是不仔细探寻,还真就只能在外面瞎晃悠。 原文的表述很古朴,字里行间都是荀子那独特的哲学思想。他就像是一位睿智的老者,站在时光的长河里,静静地诉说着关于蔽塞...
《解蔽》原文-出自《荀子》 1 解蔽: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治则复经,两疑则惑矣。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乱国之君,乱家之人,此其诚心,莫不求正而以自为也。妒缪于道,而人诱其所迨也。私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
《荀子》中的《解蔽》篇被认为是中国古代专论思想修养的经典名篇,梁启超评价它“其言精深而肃括(意思是恭敬而有法度),最当精读,且应用之于修养”。在这篇文章中,荀子痛感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种种无序状况,深察其背后的思想根源,精心开出“药方”,极力向世人展现光辉的理想人格及...
圣人知道思想方法上的毛病看到被蒙蔽的祸害所以既不任凭爱好又不任凭憎恶既不是只看到开始又不是只看到终了既不是只看到近处又不是只看到远处既不只务广博又不安于浅陋既不是只了解古代又不是只知道现在而是同时摆出各种事物并在其中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权衡 国学经典著作《荀子》全文·注解及译文(解蔽篇) 荀子·...
荀子认为:“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人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而客观事物本身又是可以被认识的。但是,人们又往往容易犯片面性的错误,“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所以,人们必须以“虚壹而静”的方法去正确地认识自然规律和治国之道,以达到“大清明”的境界。这样,就能“明参日月”而不会再被蒙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