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解蔽》篇讨论了人们认知的局限性及解蔽方法,强调“道”为衡量标准。译文如:“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治则复经,两疑则惑矣。”意指人们被局部蒙蔽,需回归经典寻求真理。 荀子《解蔽》篇及译文 《解蔽篇》的背景与作者简介 《解蔽》篇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
荀子解蔽篇及译文 以下是《荀子·解蔽》的原文: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治则复经,两疑则从经。壅底止,此之谓也。 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疏河,各载则随,当水之理也以深为基,水犹可除也。夏后氏无大料,发太山,观下,当水之数也。无失天事,无舍规矩。设规虑以则为度矣,直持水之流,固端可以...
圣人知道思想方法上的毛病看到被蒙蔽的祸害所以既不任凭爱好又不任凭憎恶既不是只看到开始又不是只看到终了既不是只看到近处又不是只看到远处既不只务广博又不安于浅陋既不是只了解古代又不是只知道现在而是同时摆出各种事物并在其中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权衡 国学经典著作《荀子》全文·注解及译文(解蔽篇) 荀子·...
未曾得到道而追求道的工夫,就叫作清虚统一而平静。做到这个工夫,即是将会求道的人,要做到清虚就能进入道,将会从事道的人,做到统一就能尽道,将会思考道的人,做到平静就能明察道。知道道而明察,知道道而实行,就是能体会道的人。做到清虚统一而平静,就能到达非常清明透彻的境界。看万物,没有什么形状是看不见的,没...
解蔽篇 【题解】「本篇主要阐述了荀子的认识论思想。荀子认为人们思想上的毛病在于片面性,‘蔽于以曲,而暗于大理’,对事物缺乏全面的认识。荀子主张认识事物要以道为标准,而认识道要靠心,心必须‘虚壹而静’方能达到‘大清明’的境界,这样才能对事物进行全面的认识。认识事物,是人的本性,外界事物可以被...
《荀子·解蔽篇第二十一》的原文如下:一、论述人心之蔽-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理。治则复经,两疑则惑矣。- 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故为蔽: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二、历史例证- ...
解蔽篇·先秦荀子解蔽原文凡人之患,蔽於一曲,而闇於大理。治則複經,兩疑則惑矣。天下無二道,聖人無兩心。今諸侯異政,百家異說,則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亂。亂國之君,亂家之人,此其漳莫不求正而以自為也。妒繆於道,而人誘其所迨也。私其所積,唯恐聞其惡也。倚其所私,以觀異術,唯 恐聞其美...
《荀子》解蔽篇 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 天下不会有两种对立的正确原则,圣人不会有两种对立的思想。 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 大凡事物有不同的对立面的,无不会交互造成蒙蔽,这是思想方法上一个普遍的祸害啊。 知贤之谓明,辅贤之谓能。勉之强之,其福必长。 能识别贤人叫做明智,能辅助...
荀子的《解蔽篇》揭示了心在认知与实践道义中的核心作用,他提出的"解蔽"理念旨在引导人们破除内心障碍,追求真理与正道。不同于孟子、墨子和庄子,荀子的心论侧重于理智的主宰和秩序构建,虽非以性恶论起,但对心的理解更为精细。他深刻洞察到人心的局限,如局部蒙蔽,这往往阻碍了对全局的理解和决策的...
今日与大家分享《荀子》中的解蔽篇第二十一篇,内容深邃,值得细细品味。“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这句话揭示了大多数人常常被局部偏见所蒙蔽,而无法看清事物的整体。这种偏见的蒙蔽力量,不仅限于个人,更广泛地存在于社会各个层面。“乱国之君,乱家之人,此其诚心莫不求正而以自为也。” 这句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