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村楼记【作者】归有光 【朝代】明代 昆山治城之隍,或云即古娄江。然娄江已堙,以隍为江,未必然也。吴淞江自太湖西来,北向,若将趋入县城。未二十里,若抱若折,遂东南人于海。江之将南折也,背折而为新洋江。新洋江东数里,有地名罗巷村,亡友李中丞先世居于此,因自号为罗村云,中丞游宦二十余年,幼子延...
李中丞去世后,延实选择居住在县城东南门内的金潼港,那里有一座楼,高耸在城墙之上。楼前俯瞰护城河,遥望三面都是吴淞江的田野。池塘沟渠纵横交错,田埂如画,而村庄远近相互映衬。延实每天焚香洒扫,在楼中读书,并把这座楼命名为“见村”。 我听说后去拜访他,延实为我准备了饭菜。回想起我与李中丞交往的日子,时常到...
有楼翼然出于城闉之上,前俯隍水,遥望三面,皆吴淞江之野。塘浦纵横,田塍如画,而村墟远近映带。延实日焚香洒扫读书其中,而名其楼曰见村”可知,第②段一一叙述李中丞的仕途,然后描写见村楼所见村落与水田的农家自然景象,寥寥几笔加以点染,简洁晓畅,也表达了对延实生活追求的赞叹。 由“余间过之,延实为具饭。
见村楼记(归有先)翻译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昆山府府城的护城壕,有人说就是古时候的娄江.但是娄江已经堵塞,把没有水的护城壕当做古时候的江,不一定是对的.吴淞江从太湖的西面而来,向北,好像将要流入县城.在离县城不到二十里的地方,河水像两手合抱那样转个大弯,最后向东流入了大海.江将要向南流的时候...
《见村楼记》是归有光杂记类散文中的名篇,它将浓烈的友朋存亡之感寄托于简洁而富于变化的记述之中,表现出作者散文的特色。全文分四节。第一节介绍“罗村”之号的由来,表现对亡友的怀念。记叙方式从城隍与娄江的瓜葛一下推到吴淞江,再逐步收缩到新洋江,到罗巷村,点明亡友李宪卿不忘先世所居而以“罗村”为号...
归有光《见村楼记》翻译 昆山治城之隍(没有水的护城壕。有水称池。无水称隍。),或云即古娄江(又名下江,即今浏河。在江苏省东南部。浏河,源出太湖,东北流经苏州、昆山、太仓等市,到浏河镇东北入长江。),然娄江已湮(指河流堵塞),以隍为江,未必然也。吴淞江自太湖西来
见村楼记[明代] 归有光 昆山治城之隍,或云即古娄江,然娄江已湮,以隍为江,未必然也。吴淞江自太湖西来,北向,若将趋入县城,未二十里,若抱若折,遂东南入于海。江之将南折也,背折而为新洋江。新洋江东数里,有地名罗巷村,亡友李中丞先世居于此,因自号为罗村云。 中丞游宦二十馀年,幼子延实,产于江右...
见村楼记 (明)归有光 昆山治城之隍①,或云即古娄江,然娄江已湮,以隍为江,未必然也。吴淞江自太湖西来,北向,若将趋入县城,未二十里,若抱若折,遂东南入于海。江之将南折也,背折而为新洋江。新洋江东数里,有地名罗巷村,亡友李中丞②先世居于此,因自号为罗村云。 中丞游宦二十余年,幼子延实,产于江...
《见村楼记》原文:昆山治城之隍,或云即古娄江。然娄江已堙,以隍为江,未必然也。吴淞江自太湖西来,北向,若将趋入县城。未二十里,若抱若折,遂东南入于海。江之将南折也,背折而为新洋江。新洋江东数里,有地名罗巷村,亡友李中丞先世居于此,因自号为罗村云,中丞游宦二十余年,幼子延实产于江右南昌之官...
见村楼记 昆山治城之隍,或云即古娄江。然娄江已湮,以隍为江,未必然也。吴淞江自太湖西来,北向若将趋入县城,未二十里,若抱若折,遂东南入于海。江之将南折也,背折而为新洋江。新洋江东数里,有地名罗巷村,亡友李中丞先世居于此,因自号为罗村云。中丞游宦二十馀年。幼子挺实,产于江右南昌之官廨。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