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惑和思惑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主要用于描述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需要断除的两种主要烦恼。 一、见惑 定义: 见惑,又称理惑,是指由于错误的见解或推度而产生的迷惑。它主要源于对宇宙人生真理的错误理解或认识,包括各种邪见、恶见、妄见等。 特点: 成因:源于对宇宙人生真理的错误理...
见惑与思惑是佛教哲学中的概念,它们代表了人们在见解和思维上因不能明了真相而造成的错误知见和迷惑。 见惑,主要是指知见上的烦恼,也就是对事物的认知和见解上存在偏差或错误。这种烦恼通常源于对真实之理的迷惑,可能是因为接受了某种错误的见解,或者是因为自身的思维、推理过程出现了偏差。见惑会导致人们执着于...
见惑思惑是佛教术语,指的是两种迷惑:见惑和思惑。 见惑是指由于错误的见解或推度而产生的迷惑,主要源于对宇宙人生真理的错误理解或接受某种错误见解。思惑则是指由于心识对境自然产生的贪、瞋、痴、慢、疑等烦恼,主要源于对世间事物的迷惑和执着。#宿命 - 虚空法语于202
见惑是指知见上的烦恼,知见不清净叫做见惑,见道时即断。见惑是指众生把五阴十八界当作真实的我,当作不生灭的我,因此执著不舍。断除五阴十八界为我的知见,就名为断见惑。 思惑是指思想上的迷惑颠倒,贪嗔痴烦恼和烦恼习气,所有的无明惑,修道以后才能断。小乘的思惑指贪嗔痴烦恼,对三界世间的贪爱。大乘的思...
1、见思惑 见惑与思惑之并称。见惑,乃意根对法尘所起之诸邪见。即迷于推度三世道理之烦恼;思惑乃眼耳鼻舌身五根,贪爱色声香味触五尘而起之想着,即迷于事理之烦恼。此见思惑为声闻、缘觉共执,故称通惑。由此招感三界之生死,故为界内惑,须修空观对治之.2、尘沙惑 迷于界内外恒沙尘数法所起之惑...
思惑的解释 佛教语。指贪、嗔、痴等* 。 赵朴初 《 僧伽 和佛的弟子》 :“四谛的教法,能令人断除见惑(我见、常见、断见等 错误 见解)和思惑(对世间事物而起的贪、嗔、痴等 * ),证得涅槃,叫做声闻乘。” 词语分解 思的解释 思ī想,考虑,动脑筋: 思想 (a. 客观存在 反映 在人的意识中 经过 思...
尘沙惑:迷于界内外恒沙尘数法所起之惑障,称尘沙惑。二乘断除见思惑后,易着于空观而未能进一步了知众生之尘沙惑,及对治教化法,故此惑又称着空惑,致妨碍出假利生,化度众生。此惑为二乘趋入菩萨间所断,又称别惑,但通于界内外,须假观破之。“无明烦恼”又叫“无明惑”,是佛教用语...
‘见’是见一处住地的惑,‘思’为欲爱等三住地的惑,故又称为四住。相对于无明等不染污无知,见思是染污,故又称染污无知。在三惑之中,尘沙惑取涅槃之相,无明惑取二边之相,相对于此,见思惑系取六道生死之相,故又称为取相惑。无明是根本惑,相对的,见思是枝末惑,故又称为枝末无明。相对...
惑,为烦恼之别称。即依有漏道、无漏道之力断除烦恼,便惑障不生起。又作断结(结使,为烦恼之异名)、断障、离染。由无间道能断除烦恼,由解脱道能证得涅盘(菩提)之真理,两者合称为断惑证理,略称为断证。 部派佛教系以断尽烦恼,悟得阿罗汉果为目的,故于‘见道’断除思想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