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记载:“三姓之后,于今为庶。”杜预注解道:“三后,指的是虞、夏、商。”由此可见,不仅殷商灭亡后的民众沦为庶民,虞、夏两朝灭亡后的民众亦然。在西周时期,庶人与“国人”有所区别,前者属于外族,而后者则是本族成员。正因这种族属的不同,他们的社会地位差异显得尤为突出。尽管当时的“野人...
西周的“国人暴动”是农民起义吗?在秦末的陈胜、吴广发动“大泽乡起义”以前,就有过一次平民起义(“国人暴动”),它发生在西周的周厉王执政时期。那么,谁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确定:西周的这次平民起义是不是农民起义?首先我们要分清平民和农民这两个概念。
这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聚族而葬的习俗,反映了西周时期公社是以血缘关系为单位聚居的实际情况。 《汉书·食货志上》详细记载了古代公社农民集体劳动的场景,描述道:“在樊曰庐,在邑日里。”这表明农民在春天集体前往田野春种,冬天则集体返回村庄,不再耕作。文中提到的“毕出在樊”和“毕入于邑”分别指的是农民...
五、西周农民的负担及贫富差距 (一)西周王室或诸侯主要从自己的本族的自由农民中征集士兵,所以农民承担着兵役。除了兵役以外,各种徭役、力役等,如修王宫、修路等,当然这主要针对的是20—60岁的劳动力。(二)虽然相对西周本族农民,那些被征服部落国家的农民被剥削更重、地位更低。但是他们却不用服兵役,所以...
西周时期的农业经历了显著的发展。那时候,农民主要使用木制的耒耜进行耕作。耒耜是由青铜斧和锛制成的硬木工具,非常适合挖掘土地和耕地。除此之外,还有骨铲、石铲、石犁、石刀和蚌镰等工具。收割庄稼时则使用刀和镰。考古发现的少量铜铲、铜D、铜镐和铜锄表明,这些工具可能并未广泛使用。当时的农民...
《豳风·七月》通过描绘西周农民的生活,展现了他们的艰辛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赋予诗作祈愿长寿和庆祝丰收的意义。尽管他们面临着种种困苦与不公,但诗歌中依然流露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等诗句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展现了农民在艰苦生活中所保持的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七月...
周天子位于最高层,贵族地位居于其下,然后是卿大夫、士、农民和奴隶。这种等级制度的存在使得周天子的地位和权威得以得到有效维护,同时也让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地位和角色变得清晰明确。农民和奴隶虽然处于最底层,但是这种制度的存在也为他们提供了一定的保护和依靠,让社会秩序和稳定得到一定的保障。西周分封制的实行为...
1,西周时期,贵族属于征服者,庶民属于被征服者,一个诸侯国如果被他国征服,其原有贵族也会沦为庶民...
西周时期,给贵族种地的是奴隶还是农民?大部分都是农民,仅混有少量奴隶。夏商周被称为“奴隶时代”和...
西周时期,住在都邑里的平民被称为“国人”,住在农村公社的农民叫“()”。A.社员B.农人C.国奴D.野人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官方提供 D 周代,武装拓殖的“城”通常有两层城墙,内者日城,外者日郭。《孟子.公孙丑下》所谓“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周七里的小面积就是古代的“国”。居住在城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