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史记的记载,姬昌继位之时,已经成为“西伯”——西土诸侯之长,即“公季(季历)卒,子昌立,是为西伯”,后来崇侯虎谗言时说“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由此可以推算,姬周获得“西伯”之称,应该是在季历之时。但是问题在于,史书记载季历仅被文丁封为“牧师”,不久后就被文丁囚杀。在商人眼里,...
总之,纣王册封姬昌的称号,不叫“西伯”,而是“周方伯”,即承认姬周是商朝正式的一个西方小邦,仅此而已。另外,纣王册封姬昌,必然是在姬昌去殷都之后,崇侯虎告密之后,因此史记等从一开始就称呼姬昌为“西伯”,只能说错上加错。问题在于,既然纣王仅册封姬昌为“周方伯”,为何史书上却变成了“西伯”?原因...
总之,从好多线索来看,关于打败黎国这件事,《史记》可能搞错了,真正打败黎国的是姬发。也许是因为《尚书》里写了“西伯戡黎”,司马迁看到“西伯”就以为是姬昌。但其实,“西伯”就是西方诸侯老大的意思,为啥不能是姬发呢?当然,就算史记在这个事儿上搞错了,也不会影响司马迁和史记在人们心里的地位。毕竟,...
姬昌,又称周文王,是明代神仙小说《封神演义》之中的正面人物,原为商朝西伯侯,是伯邑考、周武王姬发之父,天雷将星雷震子的义父(第一百个儿子),妻子为姬夫人太姒,家乡在西岐城。虽是凡人,却略精道术,能掐会算,而且家族庞大,妻妾儿嗣众多,封神一书中共有百子之称。姬昌一次在燕山避雨时,见一阵天雷...
姬昌与姜太公的相遇,改变了周朝的历史进程。在姜太公的辅佐下,姬昌不仅成功地推翻了商朝的暴政,还建立了周朝,开启了历史上著名的“周朝盛世”。姜太公的“封神榜”也因此而名扬四海,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占卜与命运的交织 “西伯梦熊”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关于相遇的传奇,更是对命运、智慧与选择的深刻反思。占卜的...
尚书记载:“西伯既戡黎,祖伊恐,奔告于王。”后面是祖尹与纣王的对话,大致与史记相符。总之,史记“伐耆”与尚书“戡黎”,指的是同一件事,耆国即黎国。 问题在于:比史记更早的尚书,只说“西伯戡黎”,没有明说西伯是姬昌还是姬发,西汉以来学者通常认为西伯为姬昌,但宋人认为西伯是姬发,即姬发戡黎,那么到底是...
姬昌称西伯,是在被商纣王击败被擒回周后、以武力、说服来让西戎各部落首领共同推举的,因此“受天命,为天子”。西伯是对周未灭商时以华夏视角对周天子的称呼。 西伯姬昌 姬昌称西伯,是周正式建国的开始,是一件大事,即史记中记载的“诗人道西伯,盖受命之年称王”。那么姬昌称西伯,是在什么时候呢? 武王伐纣是在公...
商纣王当年为何会放过姬昌 商纣以威胁手段,迫使实力派诸侯周侯、九侯、鄂侯等人入京,这一手段着实高明。在他看来,只要把这几个人质握在手心,天下可太平矣。纣王的理念与西伯姬昌完全不同,他认为要别人屈服,靠的就是拳头,就是武力,就是血腥手段。于是他推出一项酷刑,这便是十分有名的炮烙之刑。
《尚书》中记载商朝历史的《商书》中有一篇《西伯戡黎》,这是讲述西伯姬昌对商朝的属国黎国发动战争后,商纣王的大臣祖伊(商王武丁时贤臣祖己的后裔,也是商朝开国元勋仲虺的后人)凭借敏锐的政治嗅觉发现了商朝面临的巨大危机,于是赶紧向商纣王报告此事,并以此劝诫商纣王从中吸取教训,改过从善。《西伯戡黎》...
历史掌故|阴谋倾商 商末,周西伯姬昌被商纣王囚于羑里。 其大臣散宜生等搜罗美女和奇珍异宝,献给纣王,赎回了周西伯。 周西伯归国后,便与军师姜尚暗中谋划,通过提高德行威望,以推翻商朝的统治。 他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