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清代·袁枚《苔》 译文:春天和煦的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生命照常在萌动,苔藓仍旧长出绿意来。苔花虽如米粒般微小,依然像那高贵的牡丹一样热烈绽放。 诗意:作者用平淡的话语,赞颂了极其平凡的生命——苔藓。苔藓的生命看似卑微,当春天到来的时候,它也有自己绽放的美丽,它渺小但不自卑。 牡丹花有国色天香之骄傲...
《苔》袁枚 古诗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诗人能看到这一点并歌而颂之,很有眼光! 「白日不到处」,是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可是《苔》袁枚 古诗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恰自来」,嗯,...
其次,《苔》这首诗充满了理趣,其意蕴深远而透彻,简约而不失哲理。它探讨了许多永恒的主题,如客观与主观的交融、劣势与优势的转换、表象与本质的揭示,以及渺小与伟大的对比。袁枚,这位清代诗人与诗论家,自小便展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在乾隆四年以进士之身踏入翰林院,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然而,他在官场中并...
袁枚的《苔》二首虽以同一题材入手,却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和意境。第一首诗通过对苔藓生命力的赞颂,激励人们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第二首诗则通过青苔与红叶的对话,揭示了生物间的差异与生命的多样性。这两首诗都是袁枚文学才华的体现,也是他对自然与生命深刻感悟的结晶。
古诗《苔》清代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也 一作:亦)注释 苔:苔藓。植物中较低等的类群,多生于阴暗潮湿之处。白日:太阳。青春:指苔藓富有生机的绿意。也:一作“亦”。译文:春天和煦的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生命照常在萌动,苔藓仍旧长出绿意来。苔花虽如米粒般微小,依然像那高贵...
这首《苔》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一首经典之作,全诗以青苔为对象,展现了自然之美和生命的顽强精神。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两句,描述了苔藓生长的环境——阴暗潮湿的地方,阳光无法直射。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苔藓却展现出勃勃的生机,这正象征着在逆境中依然顽强的生命力。 接下来的“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则...
清朝文学家袁枚有一首赞美青苔的小诗《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末两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对于这两句诗,有人认为其中的“学”字很重要,因为有榜样才会有方向,在榜样的激励下,青苔才有勇气开出自己的“花”来;可也有人更赞誉其中的“开”字,认为它显示了青苔自己的行动与作为...
袁枚这首诗里的“青春”就是指春天的美丽景色。与之类似,李白的“青春几何时,黄鸟鸣不歇”(《江南春怀》)与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诗句中的“青春”,都是这样的含义。【译文】在太阳晒不到的地方,苔藓带来了一片绿色的风景。就算它的花朵像米粒那样渺小,也...
一起读一读袁枚的两首《苔》,感受诗人心中解读的青苔。苔(其一)【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藓生活在阴暗潮湿,阳光照耀不到的地方,但是我的青春一直都在,苔藓的花很小很小,像米粒一般,但它也是花朵,也学着像牡丹一般盛开。苔藓在阳光照耀不到的地方生长,本身是没...
袁枚的《苔》一诗,以其浅显易懂、富有意趣和充满生命力的特点,让人感受到一种小而美的意趣。🍀全诗如下: 《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译文:在春天和煦的阳光下,那些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生命依然在萌动,苔藓照样生长。苔花虽然微小如米粒,但依然像高贵的牡丹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