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汉中石门曾有一“衮雪”刻石,据传为曹操手迹。但无论是从落款“魏王”和疲软的书写风格来看,实无可能,应纯属后人凭空伪托之作。曹操书迹究竟是何面目?从汉末三国时期的八分书面貌即可知。汉中石刻——曹操伪作“衮雪”石刻拓片 陕西汉中石门有一景观,即所谓曹操书“衮雪”刻石,据说此为魏王曹操绝无仅有...
古井贡酒,作为中国八大名酒之一,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东汉末年,且与曹操有着不解之缘。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把家乡亳州出产的“九酝春酒”进献给了汉献帝刘协,并上奏《九酝酒法》,阐述了美酒的酿制方法。“臣县故令南阳郭芝,有九酝春酒。法用曲三十斤,流水五石,腊月二日渍曲,正月冻解,用好稻米,漉去曲...
这是至今发现的唯一一件经考证的曹操亲笔书法。这两个字在1970年出土时,刻在陕西汉中褒河水中一块巨石上,右行横书,字径45厘米。 据说,建安24年夏,曹操西征汉中经过此地时,看到褒河水流湍急,冲击河内乱石,喷沫飞溅如雪团之状,便题写了“衮雪”二字。“衮雪”本为“滚雪”之意,但一向喜欢玩文字游戏的曹操曰:...
既然“衮雪”非曹操真迹,那么,曹操书迹究竟是何面目? 既然至今未留下一件曹操真迹,故其本原面貌似不得而知。但我们从汉末三国时期的八分书面貌即可知,曹操为善书者,其书法面貌与当时通行之八分书比较接近,且曹操善草,其草书之风格应为当时通行之隶草书形态,但至今无一件曹操书迹存世。张华曾《博物志》载:“汉...
因为曹操到死时,天下还是汉朝的,哪里来的“三国”?“三国”这个历史名词也是后人发明出来的。 同理,“衮雪”时刻的问题也出在落款上:魏王。这一点,原石刻可以作证,如图,“魏王”落款依稀可见。 原时刻左侧红圈处是“魏王”二字 在曹操生前,只有两次去过汉中;第一次是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讨张鲁时事,第二...
汉中石刻——曹操伪作“衮雪”石刻拓片 陕西汉中石门有一景观,即所谓曹操书“衮雪”刻石,据说此为魏王曹操绝无仅有的手迹。但1967年因修路建水坝,“滚雪”景象不复见,惟有“衮雪”刻石仍藏于汉中博物馆。原刻石位于陕西汉中褒斜道石门隧道以南约半里,褒河激流中的一块巨石上。褒斜道是古代连接蜀地的交通要道,...
虽然当时的曹操没有称帝之举,但他认为自己的权利和德行已可以和帝王相称。所以当时的曹操有可能是借“衮雪”二字,试探地表露其称帝之心。因而,在题写“衮雪”二字时,不是把“滚”字忘了三点写成“衮”字的错别字,也有可能是在隐喻自己的称帝之志。“衮雪”究竟是一时之失的错别字,还是“滚”在水边的...
“衮雪”二字,源自中国《汉魏十三品》书法佳作,是曹操唯一存世的亲笔真迹。公元219年,曹操驻兵汉中褒谷口,面对汹涌的褒河流水,见其冲击河内乱石,喷沫飞溅如雪团,遂挥笔题写“衮雪”二字。随从提醒“衮字缺水三点”,曹操抚掌大笑:“一河流水,岂缺水乎!”于是,“衮雪”二字便刻于河中巨石之上,成为千古美谈。“...
曹操书法真迹:衮雪 魏武帝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历史上见过曹操书法作品的人,无不赞其书作有“金花细落,遍地玲珑;荆玉分辉,瑶若璀粲。”、“笔墨雄浑,雄逸绝论。”之大美。曹操虽善书,大概因忙于战事、政事,没...
215年,曹操入汉中路线 如图所示,在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只有在撤出汉中时,才有路过石门栈道的可能性。 ——原来展览方就是照着“魏王”两个字来脑补曹操创作“衮雪”二字的背景故事,却根本没有认真考察过历史记载,以致于胡乱捏造出所谓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