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星探测(Planetary Exploration of China,PEC)是由中国国家航天局主导的深空行星探测计划,计划在未来10到15年内完成。[1]任务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探测任务依次编号。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标识为“揽星九天”。[2] 任务目的 天问一号 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火星环绕、着...
探索行星的方法主要能归纳为:接收信号的方法、载人航天技术、无人探测卫星、太空探索装置。尽管行星探索方式众多,但是我们要时刻关注行星探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不断提升技术的可靠性、准确性和实用性,找到成本低、高效地行星探测方法,并在行星探索领域中成为第一的国家。
北京时间2024年10月15日零时六分,截止到目前最大的行星探测器“欧罗巴快船”,在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LC-39A工位,由SpaceX的重型猎鹰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最终目的地木星,“欧罗巴快船”将用五年半的时间,飞跃29亿公里,计划在2030年4月11日进入木星轨道展开探测任务!由于是深空探测,“欧罗巴快船”需要先进入行...
我国行星探测工程以“揽星九天”作为图形标识(如下图),独特的字母“C”的形象,包含了三层含义,一是“China”(中国),代表“中国”开展行星探测;二是“Cooperation”(合作),代表“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精神;三是“C3”,这是行星探测工程设计最重要的物理量,是深空探测运载能力和探测器到达地外天地能力的重要表征...
总的来说,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测量恒星光谱线的多普勒频移,来间接推断出围绕恒星运行的行星的存在(图2)。图2利用多普勒效应探测系外行星。一颗看不见的系外行星围绕着一颗遥远的恒星运行,导致这颗恒星沿着椭圆轨道运动。这颗恒星有时向地球移动(1),有时远离地球(2)。由于多普勒效应,我们看到恒星发出的...
它们的大小、组成和轨道特性各异,包括从小型、岩石类的类地行星到比木星大许多倍的巨大气态行星。系外行星通常位于其恒星的宜居带内,那里的环境中可能存在液态水,使得这些星球上有可能存在生命。科学家通过多种方法探测这些行星,包括凌星法(当行星从恒星前方经过时导致恒星亮度轻微下降)和径向速度法(测量行星对...
主题4:“宜居行星”。主要是探索太阳系天体和系外行星的宜居性,开展地外生命探寻。其优先发展方向包括:可持续发展、太阳系考古、行星圈层刻画、地外生命探寻、系外行星探测。 主题5:“太空格物”。主要是揭示太空条件下的物质运动和生命活动规律,深化对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等基础物理的认知。该主题下的优先发展方向...
人类迄今为止最大的行星探测器“欧罗巴快船(Europa Clipper)”已经发射,踏上了前往木星第二颗卫星木卫二的征程。美国当地时间10月14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使用马斯克SpaceX公司的重型猎鹰火箭,发射了“欧罗巴快船”探测器,它是一台大型木星探测器,虽然以“欧罗巴快船”命名,但是和...
Mapping Imaging Spectrometer for Europa,MISE)、欧罗巴快船磁强计(Europa Clipper Magnetometer,ECM)、磁测深等离子体仪器(Plasma Instrument for Magnetic Sounding,PIMS)、欧罗巴评估和探测雷达:海洋到近表面(Radar for Europa Assessment and Sounding: Ocean to Near-surface,REASON)、行星探测质谱仪(MAss ...
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人类的好奇心从未停歇。我们渴望了解星辰的秘密,探寻生命的起源,而行星探测器便是我们实现这一梦想的先锋与使者。它们携带着人类的智慧和期待,穿越漆黑的宇宙,为我们揭开一个个未知的谜团。一、行星探测器的诞生与意义 自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行星探测器逐渐从科幻走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