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译文: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 扩展资料 子路的伉直好勇在师从孔子之前即已形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暇豚”,《...
它的意思是这样的: “行己有耻”,是说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这是一个人对自己有所约束,有自己的行事准则。 “使于四方,不辱君命”,是说一个人被国君派遣出使到四方各国,都能不负所托,完成使命,保全节操,不使国君的名誉受到玷污。 综合起来,“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的意思 【原文】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翻译】在做人处世方面懂得羞耻之心,出使到远方能不辱使命,这样的人就是所说的“士”了。行为端正,有羞耻之心。做人要有羞耻之心。《论语》中有一句名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
1、(1)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 (2)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 2、孔子观念中的“士”,首先是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能够担负一定的国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 解...
孔夫子说:“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这里孔子是针对子贡而言,因为子贡是经常使于四方的人,这样的人首先要“行已有耻”,自己要有荣辱感,以约束自己的行为。知耻是一个人内心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个人丧失了耻辱感,到了不知耻的地步,就已经接近地狱魔鬼了。知耻是最后的精神防线,有了这个...
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个人行事上能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不辜负君主的任命,这可以称之为“士”了。 这句话出自春秋《论语 子路篇》,原文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意思是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称作‘士...
【题目】15.材料一 《论语 · 子路》中有:“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陆九渊说:“兄质性笃厚,行己有耻,不至有是。 ”(1)材料一中讲了“行已有耻” ,你怎样理解“行已有耻” ?材料二 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一位借款经营面馆的店主,一个客人遗忘的装...
孔夫子说:“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这里孔子是针对子贡而言,因为子贡是经常使于四方的人,这样的人首先要“行已有耻”,自己要有荣辱感,以约束自己的行为。知耻是一个人内心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个人丧失了耻辱感,到了不知耻的地步,就已经接近地狱魔鬼了。知耻是最后的精神防线,有了这个...
简答题《论语·子路》中有:“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行已有耻”给我们青少年提出了哪些要求?
细品《论语》13.20何如斯可谓之士矣|人才的标准 原文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其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