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消瘀后,气血运行尚不能安谧平静,往往再次出血,故唐氏以宁血为第三大法。出血以后,往往出现阴虚证状,阴虚阳无所附,久则阳气亦虚,故唐氏以补虚为第四大法,以收功善后,这是唐氏治疗血证的四大纲领。其中独到之处,是止血不仅要止溢出之血,更重要的要止经脉中未曾溢出之血。其说:“所谓止血者,即...
他运用活血化瘀的药物,使瘀血得以消散,气血得以畅通,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宁血之法,旨在调和气血,安定血脉。唐宗海认为,血证之治,不仅要止血消瘀,更要注重宁血固本。他通过调和气血,使血脉得以安定,从而防止再次出血。补血之法,则是针对血虚所致的病证而设。唐宗海强调,补血并非简单地增加血量,而是要滋养...
唐容川据“气生于水,既能化气,水化为气,水亦能病气,气之所至,水亦无不生焉”的理论,提出和法是治疗血证的第一良策。“和”,即和解、调和之意,调顺气血不和,或疏肝和胃,或两和肝脾等。由于肝、胃、肺因气机阻滞、横逆或上逆之气迫血妄行...
一.血证的治疗原则 唐氏认为血证大半是由气病导致的,因此在临床上非常重视气的调治,并认为“和气”是治血证的第一良法。其说:“表则和其肺气,里者和其肝气,而尤照顾脾肾之气,或补阴以和阳,或损阳以和阴。”其目的在于使气血调和。 根据不同的血证,采取不同的措施,但不外调气、补气两种。 ★调气 调气包...
《血证论》指出:“邪之所凑,其正必虚,去血既多,阴无有不虚者矣,……久且阳随而亡,故又以补虚为收功之法。”丘和明教授也认为ITP治疗应以补虚为收功之法。本病之虚或因出血过多,或因久病缠绵,或因长期采用激素治疗致五脏...
血瘀型是指气血在经络中凝滞,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常见的血瘀型疾病有痛经、瘀血症等。治疗上,可以采用化瘀活血的方法,如川芎、桃仁等中药。 总结: 唐容川在血证论中将气血不调归为病,并提出了相应的分类。其中包括气血不足、气血瘀滞、气血亏损和气血壅滞等不同类型。这种分类为中医在诊断和治疗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血证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是指以血液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在中医理论中,血证是根据观察患者的面色、舌体、脉象等来判断其病理变化的一种方法。血证的治疗方法非常广泛,可以通过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手段来达到调理和治疗的效果。 血证的主要特点是血瘀、气滞。其中,血瘀是指血液在脉络中流通不畅,导致气血停滞不...
唐容川据“气生于水,既能化气,水化为气,水亦能病气,气之所至,水亦无不生焉”的理论,提出和法是治疗血证的第一良策。“和”,即和解、调和之意,调顺气血不和,或疏肝和胃,或两和肝脾等。由于肝、胃、肺因气机阻滞、横逆或上逆之气迫血妄行,宜和气调气,其中尤以调和肝气为主。临床常见的吐血证,是肝气横...
《血证论》是唐宗海(容川)总结了前人和自己治疗血证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而写成的一部治疗血证的专著。条理清晰,论述精辟。 一、对气血关系的阐述 人身气血,各具阴阳之性,互为其根,以维持形体的健康,气血失调,则阴阳不和诸病蜂起,所以他在论治血证之前,首先阐述气血的相互关系,以为辨治各种血证的基础。 1、...
《血证论》提出的治血四法,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内涵极其丰富,被后世医家遵奉为“通治血证的大纲”,视为准绳,广泛运用于内外妇儿科,兹将《血证论》治血四法浅析如下。1止血以吐血为例,正常人之气血,畅行脉络,冲达肌肤,流通无滞,是寻其经道,即经常之道也。若不循其常,溢于胃肠之间,随气上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