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滴(文房研磨用的)是三足金蟾的造型,金蟾蹲踞在荷叶之上,寄托了文人“蟾宫折桂,金榜提名”的美好愿望。与普通的蟾蜍砚滴相比,这只蟾蜍还多了一片荷叶形底座。金蟾和荷叶底座是可以分离的,这样设计很雅致,清新脱俗。越窑是唐、五代时最著名的青瓷窑场和青瓷系统,也称“秘色窑”。位于越州(今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上林...
📏 这件铜蟾蜍砚滴,高6.4厘米、长12.8厘米、宽7.7厘米,现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它以三足蟾蜍为造型,双目鼓起,凝视前方;嘴巴紧闭,下巴的气囊微微鼓起,仿佛能听到呱呱的鸣叫声。蟾蜍全身镶嵌细银丝圈纹,表现其疣斑;双眼后方各有带状突起,腹部两侧亦各有一带状突起,凸显其灵性,这是宋代蟾蜍的显著特征。蟾蜍背部有孔...
蟾蜍驮朱雀形砚滴 蟾蜍驮朱雀形砚滴是砚滴式样之一,流行于西晋时期。形状特征 属越窑青瓷制品。下伏蟾蜍,其背上驮着朱雀。蟾蜍上腿,朱雀翅膀、尾部刻划条纹,周身戳印太阳纹、斑点纹。造型别致。此砚滴朱雀头左边口部有放置舀水勺、匙类缺口,疑称“水盂”为宜。
蟾蜍砚滴🔈 朝代:宋作者:刘克庄 铸出爬沙状,儿童竞抚摩。 背如千岁者,腹柰一轮何。 器较瓶罂小,功於几砚多。 所盛涓滴水,后世頼余波。 翻译赏析繁体原文䪨律对照注音对照 收藏 做笔记 🐒 🔈 译文: 铸造成爬沙状,儿童竞相摩挲。 背脊仿佛千岁之者,腹部宛如一轮之何。
红陶蟾蜍砚滴,周身浮雕娃类身上特有的乳丁纹小点,头生双角,背上有一小圆孔与口部相通,水从背上小孔注入,使用时头朝下水即从口中流出。红陶蟾蜍砚滴,只有三只,在古代传统神话传说中,认为“月中有蟾蜍”,“蟾”即为“月宫”代称,也称“月宫”为“蟾宫”。所谓三足金蟾,意指三腿的蛤蟆是旺财圣物。古...
🐸 这件北宋青白釉蟾蜍形砚滴,以三腿金蟾为造型,独特而珍贵。砚滴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用于盛水研墨,其设计巧妙,实用与美观兼具。🐾 砚滴全身施以青白釉,釉色随着积釉的厚薄而有所变化,呈现出深浅不一的美感。蟾蜍形态生动,肌肉线条清晰,仿佛蹲坐于地面之上。🕳...
📜这款北宋时期的越窑青釉三足蟾蜍砚滴,造型独特,设计巧妙。砚滴呈蟾蜍状,背部设有圆形注水孔,张口仰望,嘴部为出水口,三足蹲伏于一片荷叶托盘之上。🐸蟾蜍象征着“蟾宫折桂”的美好愿望,而荷叶则寓意“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这款文房用具置于案头,恰合宋代士大夫追求科举高中、为官清廉的志向。🏺...
寓意美好的蟾蜍砚滴,精致优雅的贯耳瓶,这些独具匠心的文房用具体现了古人与高山流水为伴,生活中处处鸟语花香的生活风貌,也是宋代时国家富足安定、文化繁荣的真实写照。 宋代瓷器是中国瓷器艺术发展的巅峰时代,无论瓷器的种类式样,还是烧造工艺,都称得上是中国瓷器中的顶尖代表。
此条为关于砚滴最早的文献记载,蟾滴在砚滴中的经典地位早已奠定。本文所述者,正是蟾滴,宋代龙泉青瓷蟾蜍砚滴。 一、 口说无凭,先观实物图片。两例龙泉窑蟾滴标本,均系早年窑址采集: 笔者早年收藏一例: 高7厘米 此三例均作三足蟾蜍状,圆睛阔口,头部饰触须一对,背稍隆起,背上装饰大小乳丁纹(第二例乳丁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