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理清记叙的要素,品味语言,感悟文章意蕴。 3、激发学生爱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蜡烛的特殊意义。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二战中苏联红军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况。 2、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
《蜡烛》教案 活动目标: 1、了解蜡烛燃烧的园里以及空气助燃的特性。 2、学习做科学小实验的方法,萌发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求知欲。 活动准备: 大小相同和不同的广口瓶,大小、粗细相同和不同的蜡烛,打火机等。 活动过程: 1、猜谜语:蜡烛 心细如线,胸怀大志,燃尽自己,照亮别人。 提问:蜡烛是做什么用的?摸上去...
4) 通过合作实验发现:小杯子里的蜡烛先熄灭,大杯子里的蜡烛后熄灭。最后都熄灭。 5)交流实验结果。 6)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5、通过两次实验得出结论: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 6、活动的延伸:继续用木头、纸等材料进行实验,验证:任何东西燃烧都需要空气的科学结论 《蜡烛》教案 4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蜡烛》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文围绕题目“半截蜡烛”写了怎样一个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家庭妇女伯诺德夫人把绝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半截蜡烛》这篇课文。谁能根据屏幕提示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当___时,伯诺德夫人___(怎么做)___(结果怎样) 当___时,大儿子杰克___(怎么做)___(结果怎样) 当___时,小女儿杰奎琳___(怎么做)___(结果怎样) 2、那么,伯诺德夫人一家给你留...
1.感知蜡烛燃烧的现象,初步懂得空气与燃烧的关系。2.培养探索兴趣和观察力。活动准备:1.打火机、蜡烛、盘子人手一份。2.幼儿两人一桌,每桌放有一只大玻璃杯和一只小玻璃杯。活动过程:一、点蜡烛 1.引导幼儿讨论晚上停电时,我们可以用哪些办法照明?2.请幼儿使用桌上的材料(蜡烛、打火机、玻璃杯、盘子)...
《蜡烛》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 ⑴积累“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等词语,把握其读音、词义。 ⑵了解和故事发生的背景。 ⑶了解战地通讯的特点。 ⑷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战斗的主题。 2、力量目标: ⑴把握记叙的要素,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逐步提高同学阅读记叙文的力量。 ⑵把握老妇人...
蜡烛燃烧的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蜡烛燃烧需要空气,瓶子的大小影响蜡烛燃烧时间长短的关系。 2。感知蜡烛在生活中的多种用途和与人们的关系。 3。能在活动中大胆想象探索实验原因。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见过蜡烛燃烧的经验 物质准备:蜡烛大小不同的瓶子 ...
③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三.分块品析 1.对炮火的很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2.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