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蜀夷陵之战起因 吴蜀夷陵之战的起因不止在"孙吴自毁长城的白衣渡江杀关羽",还有"蜀汉集团内部的矛盾"。夷陵之战的导火线要追溯到赤壁之战后,孙刘联盟因荆州事宜反目成仇、关系破裂。赤壁之战以前,刘备曾经有过固定的地盘(如徐州),结果创业容易守业难,被曹操、吕布等人接连击败,终成寄人篱下的丧家之犬。刘备先...
但曹丕却认为,在自己刚刚登基时,为了向天下体现自己的仁德,不应该拒绝主动前来投降的孙权,因此不如“且受吴降而袭蜀之后也”。但正如刘晔所言,蜀道险选,而且刘备已经安排好了防守,曹魏如果劳师远征,不可能占到便宜。结果曹魏最终真的当起了吃瓜群众,在夷陵之战如火如荼、蜀吴两方最为脆弱之际,压根没...
吴蜀荆州之战是三国历史中的重要一幕,其背后不仅有复杂的政治博弈,还有深刻的战略思考。通过对这一事件的回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脉络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吴蜀荆州之战的教训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
夷陵之战,又称虢亭之战,发生于公元222年,是三国时期吴国(孙权)和蜀汉(刘备)为争夺战略要地荆州八郡而进行的一场战争。吴军统帅陆逊在这次战争中,运用“九变”的原则指导战争,灵活机动,不拘一格地与强大的蜀军相周旋,最终以数万人的兵力,一举而战胜数十万蜀军。而蜀军统帅刘备,昧于对“九变”原则的...
来自专栏 · 吴晋春秋 9 人赞同了该文章 目录 收起 前奏:陛下何故先降 第一次:谋攻 第二次:围攻 第三次:猛攻 尾声:蜀汉绝响 前奏:陛下何故先降 公元263年,蜀汉炎兴元年九月。魏国发动灭蜀之战,邓艾奇袭阴平,在绵竹击败诸葛瞻大军,并筑起京观。随后兵临成都城下,后主刘禅认怂投了。而在蜀汉亡国不久,...
夷陵之战后,吴蜀关系破裂,战火连天。然而,在这动荡之际,曹魏却如虎添翼,迎来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这无疑是天赐良机,让曹魏得以在乱局中谋取更大的利益,展现其雄才大略。然而,曹魏却如同一个旁观者,在一旁冷眼观望,迟迟不肯采取行动。他们似乎并不急于介入这场纷争,而是保持着一种超然的态度,仿佛在...
可不管怎么说,曹丕就是没有实际行动。以致于吴蜀两国都打完了,他才派了一支兵马去晃了晃,看看能不能再捡到什么便宜。可没想到,便宜没捡成,反倒让吴蜀都很紧张,赶紧握手言和,正式结束了这场战斗。那么问题来了,此时的曹丕,究竟有何顾虑呢?从曹丕对夷陵之战的观望态度,足以说明他还是蛮有想法的。不过...
我们从结果来看,刘备的夷陵之战,被陆逊火烧连营,损失惨重,导致蜀汉国力元气大伤,更让刘备无脸回成都,最终病逝白帝城。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现在很多朋友都认为,刘备东征孙吴,主要是没有带上军师诸葛亮,不然不会遭遇惨败。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并非如此,原因也比较简单。第一:从...
综上所述,曹魏在夷陵之战时,面对的吴蜀两国,是一个有机会也有风险的对手。曹魏在夷陵之战时,如果能够抓住吴蜀两国的矛盾和裂痕,利用吴蜀两国的弱点和难题,就有可能打破吴蜀两国的联盟,瓦解吴蜀两国的关系,从而达到一统天下的目的。曹魏在夷陵之战时的目标和策略 魏国在夷陵之战时,虽然是三国中最有...
但是夷陵之战是一个战略转机,吴国和蜀国因为荆州归属问题,在夷陵地带交战,双方可以说是主力尽出,打的昏天黑地。其次那为什么魏国不趁机去沿着长江进攻吴国来达到消灭吴国的战略目的呢?其实在吴蜀两国交兵开始,魏国国内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司空王朗主张:坐山观虎斗,待双方两败俱伤从而去坐收渔翁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