蛩蠊目(Grylloblattodea)蛩蠊目是中型昆虫,体细长,无翅,暗灰色,触角丝状,复 眼小,尾须长 ,颇似双尾虫。多栖于1,200米高山的苔藓、石块下 和土中,种类极少。右为普通蛩蠊。1985年我国昆虫学家在长白山区首次发现蛩蠊目昆虫,并被 命为“中华蛩蠊”,为我国两种一级保护昆虫中的一种。
蛩蠊目(Grylloblattodea)约15种原始而罕见的昆虫。分布于日本、北美洲西部和西伯利亚东部的山区。无翅,长15~30公釐(0.6~1.2吋),咀嚼口器,触角长,复眼小。常生活在山区融雪地带的石块下或海拔较低处的朽木下。以其他昆虫为食。中国的蛩蠊常栖于海拔200米近湖沼、融雪或水流湿处,隐匿于石头下、朽木下苔藓...
蛩蠊目昆虫纲、有翅亚纲、渐变态类。世界已知3属25种(包括4个亚种),中国已知1种。蛩蠊属分布于北美西部者,已知13种(及亚种);Grylloblattina属仅知1种,分布于西伯利亚;属已知11种,分布于日本、南朝鲜和中国的东北地区。其中,中国的这一种,由王书永1986年首次发现于长白山,1987年定名为中华蛩蠊。
蛩蠊目是昆虫纲中的一个小目,共1科3属27种和亚种,分布于北美(加拿大、美国)西部的落基山脉及其以西地区以及日本、南朝鲜、西伯利亚东部滨海地区和我国吉林长白山区。该目昆虫地位古老,具有直翅类的许多原始性特征并兼有襀翅目、纺足目及缨尾目的某些特征,是一个古老的原始直翅类的综合成员,与古昆虫中的原直翅目十...
科普知识昆虫化石—蛩蠊目 蛩镰目,又称ice crawlers,是昆虫纲子遗类群,多生活在高山的冰原或雪地。现代蛋嫌约30余种,不同种类分布于北半球寒冷地区相互隔离的生态域。Wallker于1914年首次记述了加拿大落基山的蛩,至今不过百年。蛩蝶目是现生昆虫纲第二晚发现的目和第二小的目。我国的蛩嫌发现于吉林长白山及新疆...
蛩蠊目Grylloblattodea昆虫特征原始,从形态构造看,与古昆虫中的原直翅目非常接近,而且起源古老,至少可追溯到上石炭纪(距今约3亿年),有众多的化石种类被发现,其祖先为具有微弱飞行能力的半水生昆虫,是昆虫纲孑遗类群之一,又被称为昆虫纲的“活化石”。成、若虫杂食性,多于夜出活动觅食,取食植物或捕食小动物。蛩蠊为...
蛩蠊目的生活习性是多样化的,主要包括夜行性、隐蔽性和食性等方面。首先,蛩蠊目昆虫大多具有夜行性,它们在夜间活动以躲避白天可能存在的天敌。这种习性使它们能够在黑暗的环境中觅食和繁殖,增加了生存机会。一些蛩蠊目昆虫的眼睛适应于低光照条件,能够在微弱的光线下看清环境,进一步增强了它们的夜间活动...
【动物界全系列】新翅下纲—蛩蠊目(下)(5):探索神秘的中华蛩蠊 中华蛩蠊(学名:Galloisiana sinensis),作为昆虫纲中的珍贵成员,它属于有翅亚纲的蛩蠊目。这个独特的物种主要栖息在高山的苔藓、石块下和土中,其稀有性使其在中国昆虫学界独树一帜。1985年,中国昆虫学家在长白山区的自然...
中华蛩蠊,一个隶属于有翅亚纲蛩蠊目的中国特有种,首次发现于1985年长白山区,因其在中国的唯一性被列为一级保护昆虫。这个古老的昆虫目具有原始直翅类特征,是昆虫纲演化研究的重要标本,被誉为活化石。1986年,科学家在长白山区的考察中,首次在中国境内发现了中华蛩蠊,其雄性标本与日本蛩蠊相似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