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这一自然界中生命力顽强的生物,以其多产的特性,成为了繁衍旺盛的象征,寄托了古人对家族兴旺、种族绵延不绝的美好愿景。彩陶蛙纹壶,便是这一文化信仰与艺术智慧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
变形蛙纹彩陶壶 新石器马家窑文化(约公元前3190—前1715年)高33㎝,口径9.3㎝,底径10.5cm。泥质黄陶。圆体。侈口,短颈,鼓腹,双环形小耳,小平足。口沿至上腹部绘黑彩纹,肩腹部饰人形蛙纹。器型庄重,胎质细腻,器表光滑,是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代表性器物。
#甘肃文物# 【蛙纹彩陶壶】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二级文物。1983年出土于漳县新寺镇。高31.5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13.6厘米。喇叭形口,粗颈,鼓腹平底。黑彩,颈部绘平行线纹,腹部饰弧线纹,占据主要位置的是双眼圆睁的变体蛙纹图案,给人以呼之欲出的感觉。现藏漳县博物馆。 ...
我馆的这件蛙纹彩陶壶,属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1923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故而得名。马家窑文化的不同类型时期都有蛙纹彩陶壶,这些陶壶的主体结构大致相同,但青蛙的表现风格差异很大。在马家窑文化早期,彩陶上更多的是鱼纹和波浪纹。蛙纹也很普遍,但是更接近写实。图案主体呈圆形,有四只蹼足...
声音简介 马家窑文化彩陶蛙纹壶,为新石器时代文物,高42厘米,口径13.1厘米。此器为泥质红陶,口外侈薄唇,球形腹,小平底,腹部两侧对称置双系。此器以黑彩描绘变形蛙纹,图案线条流畅,体现了远古人们对于繁衍生殖的愿望。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用户评论 表情0/300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音频列表...
小撇口、削肩、鼓腹、平底。器身呈棕红色,为泥质灰陶,口沿与腹部以红黑双色彩绘蛙纹图像,纹饰连续、清晰,虽有氧化褪色,但总体彩绘尚保存完好未有脱落,大器型实为罕见。马家窑文化陶器主要分布在甘肃省及其以西地区,上下延续千年左右。因其主要地域是在黄河流域沿岸,因此民间俗称其为“黄河彩陶”。马家窑文化...
双耳蛙纹彩陶壶属于马厂类型,这是马家窑文化最晚期的一个类型,年代约为公元前2350至公元前2050年。其陶器纹饰的特点是用很宽的黑边紫红条带构成圆圈纹、螺旋纹、变体蛙纹、波折纹等,或用黑色或红色单线画出波折纹、菱形纹、编织纹和变体蛙纹等。马厂类型的彩陶,是半山类型的继续与发展,品种类型繁多,如提梁罐...
蛙纹鸭形彩陶壶,青海省博物馆藏 【蛙纹鸭形彩陶壶】青海省博物馆藏。壶的造型像一只鸭子,壶口呈鼓腹壶形,形似鸭子高高昂起的头。壶身两侧有对称的耳,如鸭的两翼。壶身顶、底两面各以黑、红两色绘一组蛙纹。鸭形壶巧妙地将大自然中的动物形象融入到陶器造型当中,集装饰性和功能性于一身,是一件难得...
马家窑文化马厂彩陶蛙纹壶鉴赏!#瓷器鉴定 #瓷器收藏 发布马家窑文化马厂彩陶蛙纹壶鉴赏!#瓷器鉴定 #瓷器收藏 剧情介绍: